欢迎光临本站

生辰八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八字综合

八字综合

包双龙八字水平怎样

包双龙八字水平怎样

传承200多年的何林坊双龙表演,场面壮观。 通讯员 卞维亮 摄

包双龙八字水平怎样包双龙八字水平怎样

本报讯(记者 马道军) 对老人们来说,阖家团圆的春节是他们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我市280多家养老机构安享晚年的上万名老人,选择“留院过年”。家属通过视频“探视”,院方也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让老人开心过新年。

除夕当天,记者走访悦华悦康护理院、欢乐时光老年公寓、龙潭街道敬老院等多家养老机构,每家都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门前挂着大红灯笼,各个房间的窗户贴上了喜庆窗花。

下午3点,在秦淮区悦华悦康护理院3楼,90岁的王奶奶正在视频通话。“我在这里挺好的,等会还有年夜饭呢。你们好好过年,不用过来了。”老人大声说着。

“我每天都跟子女在手机上见见面、聊聊天。春节不回家,就在院里过,我们在这里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身边还有这么多聊得来的老伙伴,不寂寞。” 王奶奶告诉记者。

该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奶奶的家属很配合,表示尽量不上门探访,通过视频 “探视”等方式,给老人拜年。

根据民政部门统计,除夕当天,我市有上万名老人在养老院过年,养老院组织了联欢晚会,提供了免费年夜饭,让他们开心过年。

今年92岁的赵爷爷,老伴过世早,4年前住进欢乐时光老年公寓。老人告诉记者,儿女都在外地,平时很忙。这次过年,儿子邀请他到北京过年,但是因为疫情,他决定不去了,就在养老院过年。除夕,这里有很多老人都不回家,一起“抱团”过年,也挺好的。

下午5点,温馨的团圆饭开始了。吃着养老院准备的丰盛年夜饭,老人们嘘寒问暖,有说有笑,场面热闹、温馨。

“养老院有近260名老人,这个春节选择回家的只有17人。考虑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没邀请家属参加,年夜饭也提前进行,聚餐人员都是养老院的老人和工作人员家属,大家一起吃饺子、聊家常、看节目……”欢乐时光老年公寓院长陈义动情地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情景。

除夕当天,这样的温馨场景比比皆是。香气四溢的老母鸡汤,新鲜的大虾,诱人的狮子头……在栖霞区龙潭街道敬老院,看着满满一桌子丰盛的大餐,50余名老人个个笑开了花。

今年94岁的李兴林老人,住在龙潭街道敬老院已经十多年了。他说,街道对他这样的五保老人非常关爱,每逢佳节更是十分关心,让他们倍感欣慰。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新华表示,不管老人是否回家过年,都不能改变他们渴望与亲人春节团圆的心愿,“这个春节,家属可多打打电话,进行视频‘见面’,让老人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安全的春节。”

连续7年

他们收到“爱心年夜饭”

本报讯(记者 肖凡 通讯员 周书影) 满桌佳肴飘香气,欢声笑语满堂飞。除夕晚上,家住鼓楼区江东街道清河新寓社区的杨正芳撕开一份真空包装牛肉、拿出半只盐水鸭、蒸上两个肉包,微波炉“叮”的一声,什锦菜、熏鱼等菜肴端上了桌。今年87岁、身体不便的她带着残疾的儿子,两人美美地吃了一顿简单又丰盛的年夜饭。这些菜是来自社区的爱心年夜饭,她已是连续第7年收到。

几天前一天早上7点,清河新寓社区的工作人员、党员志愿者、共建单位职员、金陵汇文学校的学生们共20多人聚在社区“小厨房”,商量着今年的“大事”。“今年做8样菜,鸡鸭鱼肉都包含在内;再来4个蔬菜、2样点心。”社区党委书记袁雪芬拿着纸和笔,熟练地指导大伙分头准备。

学生们“埋”进豆芽、芹菜堆里,负责分拣、洗菜、择菜;志愿者们撸起袖子、穿上围裙,热油锅烧菜;共建单位职员拎来大红礼盒,将打包盒一一摆放……“小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也井然有序。

“给老人吃的食物,要绵软、少油少盐,荤菜放进真空包装袋,方便贮存;蔬菜用包装盒,备注食用期限。”袁雪芬说。7小时后,牛肉炖萝卜、面筋包塞肉、什锦菜、豆腐圆子、水饺包子等菜品打包完毕,再配上春联和“福”字,陆续送到社区30名困难居民手中。“坐在家里就能吃到现成的年夜饭,既暖心也有喜庆年味,这一年圆满了。”杨正芳说。

爱心年夜饭,年年不失约。这是该社区连续第7年为辖区孤寡、空巢、残疾、大病和失独等困难家庭送去爱心年夜饭,袁雪芬说,近年来,社区常态化开展“爱心年夜饭”活动,通过日常走访和“爱心园”互助平台排定30名困难居民,为他们送去新春问候,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传 承

传了200多年,如今迎来“黄金时代”

一家三代的舞龙传承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胡英华

通讯员 彭芳

除夕一大早,28岁的甘露和4个堂兄弟相约来到爷爷家,请爷爷带领他们一起修补属于家族的龙身,这是他们每年春节前的“必修课”。

“我们春节有舞龙习俗,走村串户送吉祥。”甘露家住溧水区洪蓝街道青锋村何林坊村,几天前,村里传了200多年的何林坊双龙开舞,央视现场直播,让这项石臼湖畔村的传统民俗名声大噪。

双龙齐舞,祈愿平安吉祥。当天,“一青一黄”两条巨龙在青锋村村委会广场上下腾飞,时而你追我赶,时而齐头并进,近200人默契配合,舞出双龙戏珠、螺丝结顶等图阵,场面壮观震撼,赢得阵阵欢呼。

“龙身各有18节,我们家的龙身是黄龙的第六节。”甘露介绍,舞龙村民主要来自何林坊及附近的新庄、方家甸3个自然村,每个家族各保存一节龙身,每到舞龙时,各家就带着装裱好的龙身前去会合。

在甘露记忆中,舞龙是一件庄重又喜庆的事。最有仪式感的是舞龙前的“请龙头”仪式,参与村民沐浴更衣,在清晨敲锣打鼓将双龙从双龙堂里请出,到湖边举行龙下水仪式,即把竹龙往年糊纸的痕迹清洗干净,便于重新糊裱。“我从小跟在爷爷和爸爸后面看,耳濡目染,早就会了。”甘露笑着说。

甘露的爷爷甘明海今年85岁,是发起恢复舞龙的村民之一。他告诉记者,何林坊舞双龙传统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中断了20多年。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各家干劲十足,于是有了恢复舞龙的想法,希望双龙继续保佑村民吉祥、风调雨顺。

甘明海和另一位村民尚成财负责扎龙头和牵头筹备,大约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龙头和龙身竹编制作,甘露的奶奶负责缝制龙珠。1983年春节,双龙正式开舞,当时制作的龙头一直沿用至今。

近40年来,舞双龙习俗在当地代代相传,从甘露的爷爷到甘露的父亲,如今舞龙的接力棒又传到了甘露这代人的手里。

昨天上午,甘露和堂兄一起把挂在屋顶的龙身取下来放好,认真检查是否有破损,看到有一处破了条口子,他们裁了一小块纸宣纸补上,补完后再请爷爷“验收”。

“舞龙都是自学成才。”甘露说,村里的人好像天生就会舞龙,不用学就可以直接表演。甘露2017年退伍返乡后,成为舞龙队的一员。

看似简单的何林坊双龙集竹编、草编、绘画、制蜡、剪纸等传统技艺于一身。龙身内的蜡烛为特制蜡烛,上下翻飞不会倾倒也不会熄灭。龙身糊以上好宣纸,韧性好且透明度高。糊裱好龙身,还要在龙身粘贴各式剪纸图案,有龙、虾、龟、鱼等各类在龙统治下的水中生物,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按往年惯例,舞龙舞三年停三年,表演时连演3天。不过,2017年之后,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何林坊双龙迎来“黄金年代”,已连演6年。“喜欢看的人越来越多,还多次被邀请到溧水城区表演。”甘露说,真没想到,这项地方民俗这么受欢迎,还通过央视让全国人民知道了何林坊双龙。

在甘露看来,舞龙已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年味。“在大家心里,舞龙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只要有舞龙活动,大家就会积极参与。”甘露说,作为村里的年轻一代,他希望能把这项传统一直传承下去。

习 俗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俗话说: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

据“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专家顾康顺介绍,在明太祖时期,南京地区便有贴春联的习俗。在明太祖的推行之下,逐渐成为除夕之际最重要的年俗之一。而春联的前身桃符,可追溯到宋代。

在农历新年前夕,就能够在大街小巷看到春联的身影,春联上的文字书写着对于新一年的展望,也成为中国传统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从王安石《元日》中所提到的“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便可窥见一斑。

《岁时杂记》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由此可知,宋代的桃符已有了大致的制作规范。而其中的内容似有今日的春联与“门神”的双重功效。上面不仅仅有对于新年的希望和祝福,更画着“门神”图像,以期通过“门神”来保护家庭成员在新的一年里免受外界的侵害。

今年,是南京连续第七年举办“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活动,创造性地将650多岁的物质文化遗产明城墙和传承千年的书法、楹联、春节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融合,打造出形式新颖的新民俗、新年俗。七年来,“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不断升级创新,今年首次增加汉西门,13座城门挂上春联共迎虎年。

“萌”虎现身街头

农历虎年春节,街头的老虎元素多了起来,各大商场商家也将虎元素的造型摆在店内显著位置,吸引顾客光临,营造出浓厚的虎年春节氛围。图为南京六合区街头造型可爱的老虎雕塑吸引过路人。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坚 守

乘客不多也不放松疫情防控,南京汽车客运南站工作人员除夕坚守岗位

16:55,送走最后一班返乡旅客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兴

1月31日是除夕,南京汽车客运南站的最后一班车是16:55从南京开往淮安洪泽客运站的。预售票系统显示,当天只有4名乘客购买了这趟车的车票,但南京汽车客运南站的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秉持“爱心始发站”服务理念,保障旅客顺利回家。

“南京到洪泽2个多小时,每年乘坐这班车的基本上都是赶着回家吃年夜饭的,有的旅客可能比较匆忙会落东西,我们要做好提醒。”除夕当天的客运站已经乘客寥寥,但值班站长王艾依然不忘叮嘱小伙伴们做好提醒和引导服务工作。

值班站长的主要职责是现场巡查,一方面巡查客运站工作人员的仪容仪表,操作规范,另一方面要及时解决客运站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还要根据情况帮助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比如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进行防疫登记、打印车票等。

王艾告诉记者,春运期间难免会出现突发事件。前两天,在候车大厅,一个小女孩的哭声让王艾“立刻现身”,她一边安抚小女孩,一边把她带到服务台,通过广播找人,帮小女孩找到了妈妈。原来,女孩的妈妈带着她和妹妹回老家,在候车厅,妹妹要上厕所,妈妈带着妹妹去上厕所的时间有点长,小女孩越等越害怕,就哭了起来。

还有,前不久一名老人刚进售票大厅就虚汗直冒,几乎站不起来。王艾赶紧和同事将老人搀扶到座位上,原来,老人是要去安徽阜阳的女儿家,因为出门急没吃早饭导致出现低血糖症状,王艾立刻拿来面包、糖果,接来热水。又帮老人买了车票,还给老人的女儿打了电话。把老人送上了车前,王艾又抓了几颗糖果放在老人口袋里,看着车开走才放心离开。

16点半左右,除夕最后一班车的返乡旅客陆续抵达候车大厅,预售票的旅客加上现场购票的旅客,仅有将近20人,不少人都是大包小包、手上还拎着礼品。工作人员依然严格执行健康码查验等防疫要求,还为旅客送上了准备好的新年福袋,送上新年祝福。“新年快乐!一路平安!”检票口的工作人员对着最后一个上车的旅客挥挥手,看着车门关上缓缓驶出场站,王艾笑着说:“看着他们开开心心地坐上回家吃年夜饭的大巴,我们也是真心感觉挺开心的,这样的坚守很有成就感。”

服 务

春节期间我市多家银行网点对外营业

金融服务不打烊 疫情防控不松懈

本报讯(记者 张安琪) 春节假期,在宁各家银行推出的金融服务能否满足用户需求?昨日,记者走访获悉,节日期间,我市多家银行机构部分网点对外营业,办理个人业务。有意办理业务的市民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话咨询等渠道提前了解相关银行网点营业时间。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24小时在线提供金融服务。

1月31日除夕,在雨花台区光大银行支行网点,记者出示苏康码、测温后进入银行,看到大厅内暖意融融,秩序井然。“过年给小辈发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来换点新钱,仪式感更足!”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当天,还有不少老人来存取款。排在记者前面的黄奶奶登记个人信息后进入大厅。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专门来办理存款的,“一年下来我又攒了些钱,都存起来”。

光大银行雨花支行营业部经理戴俊红告诉记者,除了除夕当天,大年初一、初五网点都开门营业,提供换新钱、零钱,理财咨询服务。大厅还有方便面、矿泉水及一些零食供有需要的老年人使用,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提供免费轮椅和上门服务。“我们是适老网点,在春节期间对外公布服务电话,且理财经理在节前对有困难的老人都提供了上门服务及慰问,及时解决老人的困难问题。”戴俊红表示。

随后记者来到建设银行某网点,大堂经理告诉记者,节前来办理业务的人明显增加,在大厅内专门准备了口罩等防疫物品,以备有需要的市民使用,并指定专人做好ATM机、叫号机、填单机等自助设备消毒工作。春节期间,该行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市民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