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生辰八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八字算命

八字算命

订婚时送的生辰八字帖内容填什么

祖帖,◆最早的法帖。多指《淳化閣帖》。○[淳化]三年,[宋太宗]出秘閣所藏歷代法書,命侍書學士編次,摹刻在棗木板上,拓賜大臣,古人法書賴此以傳。自此刻帖盛行,故歷來稱《淳化閣帖》為“法帖之祖”。○[清][查慎行]《自題淳熙修內司官帖後》詩:“《淳化》祖帖絕難得,南渡摹勒傳[淳熙]。”

奏帖,◆猶奏章。○《金史‧章宗紀二》:“八月庚辰,敕計議官所進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辭。”

字帖,◆I供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的範本,多為名家墨跡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或影印本。○[冰心]《斯人獨憔悴》:“每天臨幾張字帖,讀幾遍[唐]詩,自己在小院子裏,澆花種竹。”◆II寫着簡單話語的紙條,多為通知、啟事之類。○《紅樓夢》第二二回:“[襲人]笑道:‘姑娘請站着,有一個字帖兒,瞧瞧寫的是甚麼話。’”○《恨海》第六回:“仍舊寫幾個字帖兒,在碼頭上要路貼下,說明我們已經南下。”○[洪深]《申屠氏》第六本:“(放大)押司解包,見裏面全是銀子,夾有字帖。(加圈)上寫‘事不宜遲’。”

資帖(资帖),◆記載資歷的證件。○《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寶祐四年》:“正特奏名御試,毋得更循舊制例以武功資帖比折陞甲、陞等。”

轉帖(转帖),◆謂輾轉送帖知會。○[清][葉廷琯]《吹網錄‧三河縣遼碑》:“今止轉帖執狀者,多判自勾,擯斥制外,彈糾司扃,以斷蠆毒之尾,猶拔虎噬之牙,合境安靜,秋毫不犯。”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晉][王獻之]尺牘,草書。原五行三十二字,後裁去二行,現三行二十二字。○[明][董其昌]刻入《戲鴻堂法帖》,所佚二行以《淳化閣帖》補入。此帖運筆爽利,如公箸畫灰,連續無端末。○[清]代作為“三希”之一,刻入《三希堂法帖》。

直帖,◆不經中轉,直接上報或下達的公文。○《新五代史‧唐臣傳‧孔謙》:“制敕不下支郡,刺史不專奏事,[唐]制也。租庸直帖,沿偽[梁]之弊,不可為法。今[唐]運中興,願還舊制。”

支帖,◆支付的憑證。○《金史‧李石傳》:“[大定]以前,官吏士卒俸粟支帖真偽相雜,請一切停罷。”◆补证条目■支付的凭证。○《醒世姻缘传》第三四回:“我見與你看守一庫銅錢,你若要用,約得若干濟事,你可寫個支帖交我,我明日送到這村東柳樹下堆垛,你五更去取便得。”

真帖,◆原刻拓本法帖。○[宋][林景熙]《夢中作》詩之三:“水到[蘭亭]轉嗚咽,不知真帖落誰家。”○[明][陶宗儀]《輟耕錄‧淳化閣帖》:“夫真帖可辨者有數條:墨色一也。”

招帖,◆見“招貼”。

玉帖,◆見“玉帖鐙”。

魚書雁帖(鱼书雁帖),◆泛指書信。○[明][高濂]《絳都春序‧題情》套曲:“空接,魚書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絳都春序‧四時閨怨》套曲:“盻征鴻在天外行列,煩寄卻魚書雁帖。”亦作“魚書鴈帛”、“魚書鴈信”。○[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則箋簡二字中,便有無窮本義,魚書鴈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為乎?”○《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總是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鴈信,冷清清杳無蹤跡。”

魚封雁帖(鱼封雁帖),◆泛指書信。○《吳騷‧步步嬌‧閨怨》:“[湘江]竭,[燕山]截,斷魚封雁帖。”○《南宮詞紀‧絳都春‧四時怨別》:“傷秋[宋玉]悲何切,盼征鴻在天外行列,煩寄卻魚封雁帖。”亦作“魚封鴈帖”。○《雍熙樂府‧鬥鵪鶉‧離恨》:“難憑信鵲驗龜靈,無定準魚封鴈帖。”

遺帖(遗帖),◆前代遺留下來的字帖。○[宋][沈遼]《德相所示論書聊復戲酬》詩:“[漢][魏]多傳人,至[宋]有遺帖。”

一帖,◆1.藥一劑稱一帖。○[唐][白居易]《聞微之江陵臥病以大通中散碧腴垂雲膏寄之因題四韻》:“已題一帖紅消散,又封一合碧雲英。”○[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摺:“只到我家廂兒裏取一帖藥來,煎與我吃。”◆2.指一帖藥。○《醒世姻緣傳》第二回:“這病比昨日減動六七分了;今日再一帖下去,情管都好了。”◆3.古代科舉考試的一條試題。○《新唐書‧選舉志上》:“博士考試,讀者千言試一帖,帖三言。”◆4.一幅字帖。○[宋][蘇軾]《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還汶公館我於東堂閱舊詩卷次諸公韻》之二:“鬢鬚白盡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5.猶一盞。○《景德傳燈錄‧法真禪師》:“師云:侍者取一帖茶與遮僧。”

藥帖(药帖),◆處方單。○[宋][何薳]《春渚紀聞‧丹陽化銅》:“余嘗從[惟湛]師訪之,因請其藥,取藥帖。”○[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內閣學士[永公],諱[寧],嬰疾,頗委頓,延醫診視,未遽愈。改延一醫,索前醫所用藥帖,弗得。”

顏帖(颜帖),◆指[唐]書法家[顏真卿]的法帖。○[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跋自書‧臨顏平原誥書後》:“頒誥之時,[王][程]於邁,不獲從[魯公]自書之例,因臨[顏]帖,為之撫然。”

牙帖,◆舊時捐稅之一種。牙商或牙行納稅後取得牙帖,方准營業。○[清][史致諤]《稟左宗棠書》:“上年釐稅之外,尚有另辦戶捐、牙帖等捐。”○[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升遷‧查稅契》:“其每年收稅底簿及更換牙帖,俱宜查繳,不得存留。”

宣帖,◆又稱宣札。○[宋]代頒給軍校的委任狀,持此可依照恩例升補官職。○《續資治通鑒‧宋欽宗靖康元年》:“﹝帝﹞命[綱]為親征行營使,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曹曚]副之,置司于大晟府,辟置官屬,賜銀各百萬,朝議、武功大夫以下及將校官誥宣帖三千道,許便宜從事。”

謝帖(谢帖),◆舊時受人禮物後表示答謝的回帖。○[廖仲愷]《致饒潛川黃德源曾允明□經國函》:“[陳]府謝帖亦經廿九日寄上,統希查收。”○[金近]《“好”人國‧送禮》:“禮部大臣就出一張謝帖,交給衛士。”

小帖,◆1.小的揭帖。○[宋][洪邁]《容齋三筆‧官會摺閱》:“[邁]自[婺]召還,見[臨安]人揭小帖,以七百五十錢兌一楮,因入對言之,喜其復行。”○[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陳]少廷尉[耕巖]官翰林時,為魅所擾。避而遷居,魅輒隨往,多擲小帖,道其陰事。”◆2.小幅的法書。○[宋][沈括]《夢溪續筆談‧雜志》:“[高文莊]在座,曰:‘今日我獨無功。’乃取四公所書紙為小帖,懸於[景純]直舍而去。”◆3.便條。○[梁斌]《紅旗譜》十三:“這個好說,四指長的小帖兒就辦了事了。”◆4.北方稱庚帖為小帖。○[浩然]《艷陽天》第五章:“可惜,過了‘小帖’沒半個月,出了場事。”

縣帖(县帖),◆縣府文書。○[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崔侍郎錢舍人》詩:“納租看縣帖,輸粟問軍倉。”○[唐][顧況]《田家》詩:“縣帖取社長,嗔怪見官遲。”

線帖兒(线帖儿),◆即線篋。○[元][李子中]《賞花時‧怨別》套曲:“最難熬,更漏迢迢,線帖兒翻騰耳慢搔。”

下帖,◆1.請帖。○[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二摺:“這書詞則是紙攝人魂的下帖,摘人心的公案,追人命的勾頭。”◆2.送請帖。○《孽海花》第四回:“領事下帖請的,約有一百餘人。”

戲鴻堂帖(戏鸿堂帖),◆[明][董其昌]所刻叢帖名。取[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鍾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語義。摹刻平生所見[晉][唐]以來法書,共十六卷。初為木刻,後毀於火,重摹刻石。故所傳拓本有兩種。亦省稱“戲鴻”。○[清][周亮工]《題許有介<急就帖>》:“近帖惟《停雲》出待詔手勒,故聲出《戲鴻》、《鬱岡》上。”

喜帖,◆1.慶賀結婚的請帖。○[冰心]《三年》:“自己給他寄去一張喜帖。”○[孫犁]《澹定集‧鄉里舊聞(二)》:“也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不過紅事喜帖,白事喪榜之類。”◆2.舊時議定婚嫁時男方送給女方的聘帖。○《廣西壯族文學》第三編第四章:“她敢於大膽反抗封建禮教,[秀英]撕毀擺在桌上的喜帖。”

五言試帖(五言试帖),◆科舉考試中所作的五言詩。○[唐]以來,科舉考試中以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限定韻腳。其詩大都為五言或七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這種詩體稱試帖詩。○[清]代試帖詩,格律限制更嚴,內容大多為皇帝歌功頌德。○《花月痕》第七回:“現在讀書人,給那八股時文、五言試帖,綑縛得個個作個書獃。”

文帖,◆公文。○[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十二:“﹝[建炎]﹞九年令保正長專管煙火盜賊,不得承受文帖及課輸事。”○《水滸傳》第二二回:“[宋太公]三年前出了[宋江]的籍,告了執憑文帖,見有抄白在此。”○《古今小說‧吳保安棄家贖友》:“[李都督]聽了,便行下文帖,到[遂州]去,要取[方義]尉[吳保安]為管記。”

帖字,◆謂熟記經書以應帖試。○《舊唐書‧楊綰傳》:“今試學者以帖字為精通,不窮旨義,豈能知遷怒貳過之道乎?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唯擇浮艷,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之事乎?”參見“帖經”。

帖子詞(帖子词),◆[宋]代八節內宴時翰林院侍臣獻給宮中的詩,粘貼於閣中門壁。大都為五七言絕句。○[宋][歐陽修]有《春帖子詞》、《端午帖子詞》。參閱[清][趙翼]《陔餘叢考‧帖子詞》。

帖子,◆1.布告;招貼。○[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摺:“[王秀才],四隅頭與我出出帖子去,道[劉弘]員外放贖不要利,再不聞解典庫了也。”○《水滸傳》第六三回:“收得[梁山泊]沒頭帖子數十張,不敢隱瞞,只得呈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前幾個月,就貼了一張招租的帖子。”◆2.名帖;名片。○[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及壽節日,則宰臣預命直省官具帖子,請學士待制赴尚書省錫宴齋筵。”○《儒林外史》第一回:“辭了[危素],回到衙門,差[翟買辦]持個侍生帖子去約[王冕]。”○《白雪遺音‧玉蜻蜓‧露像》:“只要送箇帖子到[吳縣]衙門去,差役趕出你眾光頭。”○[巴金]《家》二二:“下午[錢]家又打發僕人來,拿了[錢太太]的帖子向[周氏]道謝。”◆3.票券。○《南史‧蕭坦之傳》:“檢家赤貧,唯有質錢帖子數百。”○《金史‧百官志三》:“出帖子時,寫質物人姓名、物之名色、金銀等第分兩及所典年月日錢貫,下架年月之類。”○[蕭紅]《小城三月》:“這個城裏從前不用大洋票,而用的是廣信公司出的帖子,一百吊一千吊的論。”◆4.書畫粘貼成的冊頁。○[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三篇:“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5.指帖子詞。○[宋][蘇軾]《次韻秦少游元旦立春》:“好遣[秦]郎供帖子,盡驅春色入毫端。”自注:“立春,翰林學士供詩帖子。”○[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三:“[東坡]為翰苑,[元祐]三年,供端午帖子。”○[明][高啟]《端陽寫懷》詩:“去歲端陽直禁闈,新題帖子進彤扉。”

帖職(帖职),◆兼職。○[唐][劉禹錫]《復荊門縣記》:“初,公以縣之便聞於上也,[禹錫]方在郎位,帖職為計曹。”○[唐][皇甫曾]《國子柳博士兼領太常博士輒申賀贈》詩:“博士本[秦]官,求才帖職難。”○《舊唐書‧食貨志下》:“今度友鹽鐵,泉貨是司,各有分巡,置於都會。爰命帖職,周視四方,簡而易從,庶叶權便。”○[宋]時也稱以他官兼館職的為“帖職”。○[宋][歐陽修]《論舉館閣之職札子》:“臣欲乞今後任發運、轉運、知州等,更不依例帖職。”○[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呂成公編文鑒》:“[孝宗]賜名‘文鑑’,除公直秘閣,暨賜御府金帛……[成公]遂力辭帖職,上不從。”

帖學(帖学),◆1.研究考訂法帖的源流和優劣、拓本的先後好壞以及書跡的真偽和文字內容等的一門學問。◆2.以宗尚[晉][王羲之]、[王獻之]以下諸帖的書派,與“碑學”相對。○[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尊碑》:“[晉]人之書,流傳曰帖,其真跡至[明]猶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為帖學宜也。流及國朝,則不獨六朝遺墨,不可復睹,即[唐]人鉤本,已等鳳毛矣……[道光]之後,碑學中興,蓋事勢推遷,不能自已也。”

帖席,◆貼臥席上。喻安穩。○[明][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言致理安民》:“[隆慶]間,仕路稍清,民始帖席。”○《明史‧熊廷弼傳》:“廷臣咸謂[遼]必亡,而今且地方安堵,舉朝帖席,此非不操練不部署者所能致也。”○[清][錢謙益]《臨安王君墓表》:“在諫垣五年,朝右皆不能帖席,而君之禍遂不可解矣。”

帖息,◆1.馴服;平服。○[唐][無名氏]《李謨》:“[李生]再拜,眾皆帖息,乃散。”○《明史‧熊概傳》:“已,悉捕豪惡數十輩,械至京,論如法。於是奸宄帖息。”◆2.安息,安寧。○[宋][沈遘]《洛苑使英州刺史裴公墓志銘》:“公不為動,閭里帖息。”○《宋史‧張詠傳》:“時民間訛言有白頭翁午後食人兒女,一郡囂然。至暮,路無行人。既而得造訛者戮之,民遂帖息。”○[明][宋濂]《中書省丞相星吉公神道碑銘》:“[至順]元年,遷[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使,薅姦剔穢,煦其朽枯,境內帖息。”◆3.補貼利息。○《宋史‧食貨志下一》:“[兩浙路]鈔旁定帖息錢,[湖]、[常]、[溫]、[秀]州無額上供錢,[淮南路]添酒錢等,並行截節,更不充應奉支用。”

帖文,◆猶帖經。○《新唐書‧選舉志上》:“凡明經,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三道,亦為四等。”○[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唐]朝初,明經取通兩經。先帖文,乃案章疏,試墨策十道。”參見“帖經”。

帖頭(帖头),◆差役。舊時供官府差遣的人。○《宋史‧食貨志下三》:“禁榷之地,皆官役鄉戶衙前及民夫,謂之帖頭,水陸漕運。”○《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天聖八年》:“始以陸運,既差帖頭,又役車戶,貧人懼役,連歲逋逃。今悉罷之,二利也。”

帖帖,◆1.形容帖伏收斂之貌。○《釋名‧釋床帳》:“床前帷曰帖,言帖帖而垂也。”○[宋][梅堯臣]《月下懷裴如晦宋中道》詩:“我馬臥我庭,帖帖垂頸耳。”○[明][劉基]《大熱遣懷》詩:“渡水翅帖帖,守門口舑舑。”◆2.安穩貌。○[唐][杜牧]《燕將錄》:“唯[燕]未得一日之勞為子孫壽,後世豈能帖帖無事事乎?”[明][唐順之]《答李中谿御史》:“苞苴不行於上,怨毒不結於下,天下可以臥而帖帖矣。”◆3.逼近、貼近貌。○[唐][韓偓]《雨中》詩:“獨自上西樓,風襟寒帖帖。”○[元][薩都剌]《繡鞋》詩:“羅裙習習春風輕,蓮花帖帖秋水擎。”○[清][阮元]《冒雨由縉雲趨麗水》詩:“迷漫十步外,白雪飛帖帖。”◆4.溫順;服帖。○[唐][韓愈]《施先生墓志銘》:“貴游之子弟,時先生之說二經,來太學,帖帖坐諸生下,恐不卒得聞。”○[宋][費袞]《梁谿漫志‧<聞見後錄>論田橫》:“其意謂同心協力,數百人萃於一國,彼豈終帖帖者耶?”[明][宋濂]《章公神道碑》:“乃誅其首叛者,餘皆帖帖。”◆5.平淡無奇。○《朱子語類‧論文上》:“[司馬遷]文雄健,意思不帖帖,有[戰國]文氣象。”

帖書(帖书),◆猶帖字。○《舊五代史‧選舉志》:“每歲明經一科,少至五百以上,多及一千有餘。舉人如是繁多,試官豈能精當。況此等多不究義,唯攻帖書,文理既不甚通,名第豈可妄與。”參見“帖字”。

帖試(帖试),◆以帖經試士。○《新唐書‧楊瑒傳》:“[瑒]奏:有司帖試明經,不質大義,乃取年頭、月尾、孤經、絕句。”

帖騎(帖骑),◆貼身於馬上。謂跨騎不施鞍韉之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使者卒至,[忱]深懼豫禍,不暇被馬,於是帖騎而避。”○《南史‧魚復侯子響傳》:“[子響]勇力過人,開弓四斛力,數在園池中帖騎馳走竹樹下,身無虧傷。”

帖墨,◆猶帖經。○《宋史‧蘇軾傳》:“今所欲改變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詞,或曰專取策略而罷詩賦,或欲兼采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經生不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帖經(帖经),◆[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通典‧選舉三》:“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為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為通‧”○《舊唐書‧文宗紀下》:“其進士舉宜先試帖經,並略問大義,取經義精通者放及第。”

帖黃(帖黄),◆貼黃。○[唐]時敕書用黃紙,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黃紙貼之,謂之帖黃。後世上奏狀札子,摘舉要旨,寫在另外的紙上,貼附於後,亦稱“貼黃”。○[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黃敕既行,下有小異同,曰帖黃。一作押黃。”○《新唐書‧宦者傳上‧馬存亮》:“樞密使無聽事,唯三楹舍藏書而已。今堂狀帖黃決事,此[楊復恭]奪宰相權之失也。”○[清][袁枚]《隨園隨筆‧帖黃》:“今人具奏,自摘大旨,用白紙帖之,亦名帖黃。始於[崇禎]元年三月。”

帖服,◆順從。○[宋][司馬光]《賈生論》:“然終[文帝]世,諸侯帖服。”○[宋][陸游]《監丞周公墓志銘》:“公徐曉之,如所以告[卓],辭旨明辯,卒皆帖服,無敢讙者。”○《三國演義》第九十回:“塞外蠻人方帖服,水邊鬼卒又猖狂。”○[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王司馬》:“北兵遙望皆卻走,以故帖服若神。”

帖伏,◆1.貼地而伏。○[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臣聞擊鳥之動,故前俯伏,猛獸將擊,必餌毛帖伏。”◆2.折服;順從不反抗。○[宋][曾鞏]《開封府推官制》:“夫慈惠足以煦養惸弱,剛嚴足以帖伏奸強。”○[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琅璫引下,皆帖伏無後言。”◆补证条目■贴地或贴物而伏。○宋洪迈《夷坚三志壬·傅太常治祟》:“良久,聞瓶内索索之聲,取視之,有蟲類螳螂蜈蚣者且百數,帖伏不動。悉投之溪流,由是怪變漸息,到今無他。”

帖發(帖发),◆行文發送。○《水滸傳》第二八回:“﹝州尹﹞隨即卻把[武松]帖發本處牢城營來。”

帖耳,◆1.耳朵下垂,馴服的樣子。○[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明][方孝孺]《楊喬贊》:“捕虎者未嘗畏其為虎,故帖耳妥尾,而惟吾之擒。知其為虎而畏之,則必為所噬矣。”○[清][蒲松齡]《聊齋志异‧濰水狐》:“驢之為物龐然也……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受羈勒矣。”◆2.貼近耳邊。○[宋][梅堯臣]《戲答持燭之句依韻和永叔》:“紅燭射眸從結客,清歌帖耳苦憐翁。”

帖兒,◆帖子。书柬之类。○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寫個帖兒倩人寄,寫得不成個倫理。”

體帖(体帖),◆細心體會。○[明][高攀龍]《與季兄羅先生書》:“吾學雖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帖出來。”○[魯迅]《華蓋集續編‧談皇帝》:“據說天子的行事,是都應該體帖天意,不能胡鬧的;而這‘天意’也者,又偏只有儒者們知道着。”參見“體貼”。

堂帖子,◆見“堂帖”。

堂帖,◆[唐]時宰相簽押下達的文書。○[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宰相判四方之事有堂案,處分百司有堂帖。”○[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唐]中書指揮事謂之‘堂帖子’。曾見[唐]人堂帖,宰相簽押,格如今之堂劄子也。”○[宋]徐度《卻掃編》卷上:“[唐]之政事雖出於中書門下,然宰相治事之地,別號曰政事堂……其所下書曰堂帖。”

說帖(说帖),◆1.便柬;便帖。○《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你寫個說帖來,幸得他後日還有一席酒在這裏,等我抵面和他說又好說些。”○《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杜少卿]寫說帖,請這兩人來陪表兄。”○《痛史》第二回:“[巫忠]點了點頭。○[似道]便走到裏面套間裏,寫了一個說帖,叫家人送去太醫院。”◆2.條陳、建議書一類的文書。○《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拿白摺子寫了說帖,派管家當堂呈遞。”○《老殘游記》第三回:“至於其中曲折,亦非傾蓋之間所能盡的,容慢慢的做個說帖呈出覽了。”○《光明日報》1979.1.27:“不過[李時珍]連續給皇帝上了兩次‘說帖’(群眾來信),都被太醫院扣壓了,好像石沉大海,消息全無。”◆3.外交照會。○[清]林則徐《會諭義律分別准駁事宜》:“本大臣、本部堂查閱此次說帖,尚不及前次之明白。”○[夏衍]《懶尋舊夢錄》二:“[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提出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4.告示;啟事。○[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在電線柱子和墻壁上,夏天常有勸人勿吃天然冰的警告,春天就是告誡父母,快給兒女去種牛痘的說帖,上面還畫着一個穿紅衫的小孩子。”

書帖(书帖),◆I字帖;墨跡。○[宋][梅堯臣]《張聖民學士出御書並法帖共閱之》詩:“刑政二字布楷法,古今書帖未足觀。”○[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十:“士大夫家,亦有愛其書帖者,皆藏去,以為清玩。”◆II書寫簡帖。○[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書帖,數嘗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2.指書札、柬帖。[唐][溫庭筠]《洞戶二十二韻》:“畫圖驚走獸,書帖得來禽。”○[曾益]等注:“[唐][李綽]《尚書故實》:‘[王內史]書帖中有與[蜀郡]太守書,求櫻桃來禽,日給藤子。’”[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元豐]中,[王荊公]居[半山],好觀佛書,每以故金漆版代書帖與朋儕往來者。”○《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同年偶翻桌上書帖,看見了這封家書,寫得好笑,故意朗誦起來。”○[梁斌]《播火記》四:“兩個人又說了一會子[江濤]入獄的事,[貴他娘]又動了一會子悲傷,才離開[柏樹墳],走到[春蘭]家裏,和[春蘭]定規好,請人寫了書帖送過去。”

手帖,◆手寫的書信、文章之類。○[宋][董逌]《廣川書跋‧虞世南別帖》:“[虞伯施]手帖論儒學,不使一日失業,恐子弟墜其家聲,且戒之使其不息也。”○[明][張居正]《與薊鎮督撫書》:“昨偶因[趙帥],以[李自馨]手帖見寄。”○[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三‧蘇文》:“殿帥[姚某],性饕餮,每得[坡公]手帖,輒換得羊肉數斤。”

收帖,◆收条;收据。○《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秦敬宇放在天平内兑了一兑,足數五十兩,寫了一個收帖,交與了狄希陳。”又第五三回:“晁邦邦那一年借了趙平陽的二十兩銀子,本利都已完了,我是中人,文書我收着在皮匣子裏頭哩。他問我要,我説趙平陽把你的文書不見了。我另教人寫了個收帖給他,没給他文書。”

試帖詩(试帖诗),◆詩體名。源於[唐]代,受“帖經”、“試帖”影響而產生,為科舉考試所采用。其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清]代試帖詩,格式限制尤嚴,內容大多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並須切題。○[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長達四十韻、四百字,故稱其‘鯤鯨噴迢遞’(有如長鯨大鯤,噴出的水氣長遠)。這是[唐]人應試詩的新形式,後人稱為‘試帖詩’。”○[魯迅]《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只有他書多,而且特別。制藝和試帖詩,自然也是有的。”

試帖(试帖),◆1.[唐]代明經科試士之法。在試卷上抄錄一段經文,另用他紙覆在上面,中開一行,顯露字句,被試者即據以補上下文。○《新唐書‧選舉志上》:“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2.即試帖詩。○[唐][孟棨]《本事詩‧徵咎》:“[崔曙]進士作《明堂火珠》詩試帖,曰:‘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清][趙翼]《甌北詩話‧韓昌黎詩》:“又如《喜雪獻裴尚書》、《詠月和崔舍人》以及《叉魚》、《詠雪》等詩,更復措思極細、遣詞極工,雖工於試帖者,亦遜其穩麗。”○[胡適]《<詞選>自序》:“這種詞等於文中的八股,詩中的試帖;這是一班詞匠的笨把戲,算不得文學。”參見“試帖詩”。

試墨帖(试墨帖),◆匯集科舉考試中式者文章的帖子。○[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中:“[建中靖國]初,起知[兗州],復職,知[潁昌],除龍圖待制,知[成德軍],卒[信州],有試墨帖,必其時也。”

十七帖,◆草書法帖名。○[晉][王羲之]所書信札。因第一札開頭有“十七日”三字,故名。○[唐][太宗]時,命愛好書法的京官隸屬弘文館,以禁中法書為學習的範本,中有“十七帖”,故又稱“館本十七帖”。此後輾轉相刻,版本不下十餘種。今存有翻摹的[宋]拓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右軍書記》:“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參閱[清][包世臣]《藝舟雙楫‧十七帖疏證》。

詩帖(诗帖),◆寫詩的紙片。亦借指詩稿。○[宋][周紫芝]《竹坡詩話》:“[紹興]兵至,[姑谿]詩帖兩牛腰,併與[山谷]墨妙,為之一空。”○[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四》:“又求觀[黃石齋]詩帖。”○[戴望舒]《贈內》詩:“空白的詩帖,幸福的年歲。”

聖母帖(圣母帖),◆[唐][懷素]草書法帖名。○[明][曹昭]《格古要論‧聖母帖》:“[懷素]草書,頗難識,[貞元]九年歲在癸丑五月刻石。○[宋][元祐]三年戊辰模刻上石在[陝西][西安]府學。”○[明][王世貞]《懷素聖母帖》:“[素]師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書獨勻穩清熟,妙不可言。”

升平帖,◆[晉][王羲之]法帖名。此帖書於[晉][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故名。○《晉史》稱“[逸少]書暮年方妙”,此帖距其終才三載,故尤為名貴。

身帖,◆舊時表明身份的證件。○[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雜課‧牙稅》:“牙稅,乃市儈之身帖,以一帖凡蔽數十人。”

射帖,◆1.用箭射靶。○《舊唐書‧孫伏伽傳》:“聞陛下猶自走馬射帖,娛悅近臣。”◆2.指箭靶。○[元][無名氏]《鎖魔鏡》第五摺:“[二郎神]正射着紅心射貼。”○[清][周亮工]《書影》卷一:“[伯益]命粘紙各數張,作二圖,其一紙縱橫各作十九畫,成一碁局;其一作十圓圈,作一射帖。”

賞帖(赏帖),◆懸賞的告示。○《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真珠姬]揆着心中事,大聲啼泣,訴出事繇來。方知是宗王之女,被人掠賣至此。主翁多曾看見榜文賞帖的,老大吃驚,恐怕事發連累。”

權帖(权帖),◆非正規的字據。○《明律‧倉庫‧那移出納》:“若不給半印勘合,擅出權帖,或給勘合不立文案放支……罪亦加之。”

泉帖,◆舊指[泉州]翻刻的《淳化閣帖》。○[明][曹昭][舒明]等《新增格古要論‧古墨跡論下‧泉帖》:“﹝泉帖﹞以《淳化法帖》翻刻於[泉州]郡庠。”

全帖,◆舊時禮帖的一種。用紅紙製,共有十面,橫疊而成。用全帖表示恭敬鄭重之意。○《儒林外史》第三回:“正待坐下,早看見一個體面的管家,手裏拿着一個大紅全帖,飛跑了進來。”○《老殘游記》第十七回:“說着,門口已有一個戴紅纓帽兒的拿了一個全帖,後面跟着一個挑食盒的進來。”

請帖(请帖),◆邀請客人的通知。○《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那員外道:‘媽媽,十三日是我壽誕,可做一個筵席,請親眷朋友閒耍一日,也是一生的快樂。’當日親眷鄰友主管人等,都下了請帖。”○《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話說[武正字]那日回家,正要回拜[鄧質夫],外面傳進一副請帖,說:‘翰林院[高老爺]家請即日去陪客。’”[丁玲]《母親》二:“過了幾天,[程]家忽然來了請帖,帖尾上只寫着‘[程本于]’,她們就都猜定是他們二嫂子從娘家回來了。”

订婚时送的生辰八字帖内容填什么

錢帖(钱帖),◆錢票。一種民間發行的代用貨幣。○[鍾廣生]《辛亥新疆定變紀略》:“初七初八兩日,哄傳亂事將起,民間持錢帖向店肆易取現緡者,途為之塞。”○[蕭紅]《生死場》七:“菜價低了,錢帖毛荒。糧食也不值錢。”

七觀帖(七观帖),◆法帖名。○[元]翰林學士[程鉅夫]致仕南歸,翰林侍講學士[袁桷]撰《七觀》以送之,書畫家[趙孟頫]為之書寫。後世作為學習寫字的樣本,稱為“七觀帖”。○[元][趙孟頫]《<七觀>跋》:“《七觀》者,翰林待制[袁公][桷]之所作也。何為而作也?翰林承旨[程公]請老而歸,[袁公]作此以送之也……僕雖衰老目昏,不覺援筆為書一通。若[袁公]不以筆札之陋,刻諸堅石,庶幾詞翰相須之義,傳之天下,後世以為美談云爾。”參閱《佩文齋書畫譜》卷七九。

破帖,◆射穿箭靶。○[唐][賈島]《上邠州邢司徒》詩:“箭頭破帖渾無敵,杖底敲毬遠有聲。”一本作“破栝”。

平帖,◆1.平穩妥帖。○[唐][高蟾]《偶作》詩之一:“丁當玉珮三更雨,平帖金閨一覺雲。”○[宋][周邦彥]《虞美人》詞:“金閨平帖春雲暖,晝漏花前短。”○《朱子語類》卷一二五:“[莊子]較之[老子]較平帖些。”◆2.順從,平服。○[宋][梅堯臣]《碧雲騢》:“[布]昨知[魏府],經南郊賞給,軍人平帖無言。”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爭資料‧廣東大埔縣鄉民滋事》:“其原知縣[胡某]見民情漸就平帖,十四日,遂率差勇十名,親詣該處督訂門牌。”

平復帖(平复帖),◆著名草書真跡。○[陸機]向他朋友問候疾病的書札。字形樸質,在章草、今草之間。○[宋]《宣和書譜》卷十四著錄。為現存最古的名人墨跡。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年帖,◆即春帖。○[宋]時由翰林書春詞,以立春日剪帖於宮中門帳,謂之春端帖子,簡稱春帖。○[明]時又稱年帖。○[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仁智等殿宮》:“自[宣德]間,置中書舍人數員,供事[文華門]東廊,備上宣喚寫門聯、年帖之屬。”

泥金帖子,◆用泥金塗飾的箋帖。○[唐]以來用於報新進士登科之喜。○[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寖削此儀也。”○[宋][楊萬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詩:“淡墨榜頭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須封。”

墨帖,◆法帖。指名家法書的拓本或印本。○[宋][陸游]《南唐書‧后妃諸王傳‧黃氏》:“[元宗]、[後主]俱善書法……購藏[鍾][王]以來墨帖至多。”○[宋][曹士冕]《法帖譜系‧廬陵蕭氏本》:“右先伯父[太博]作邑[和州]之[倉山],得墨帖於丞相[兗國][劉公]。”○[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大凡學古人書,當觀真蹟,方得其運筆之一二,墨帖無為也。”

名帖,◆猶名片。○[清][趙翼]《陔餘叢考‧名帖》:“[劉][馮]《事始》云:‘古昔削木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後世以紙書,謂之名帖。’按此說亦有可疑者,既云‘削木為刺’,則應是未有筆墨以前,乃六經及[先秦]、[西漢]之書,並無‘刺’字,[漢]初猶謂之‘謁’。”○《玉嬌梨》第十六回:“走到門前,就叫小童將名帖遞將過去。”○《官場現形記》第二回:“[趙溫]手捧名帖,含笑向前,道了來意。”

門帖(门帖),◆亦作“門貼”。◆1.即門聯。○[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撰春帖》:“或用古人詩,或後生擬撰,作為門帖,亦有用厭勝禱祠之言者。”○[明][戴冠]《濯纓亭筆記‧門帖》:“[北京]宮闕成,[太宗]命[解縉]書門帖。”○[清][趙翼]《陔餘叢考‧門帖》:“門帖本古之桃符……然古時用桃梗,後世則易以紅紙,而書吉祥語於其上,不知始自何時。”○[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下》:“其立名也,始仍桃符之稱,今成楹聯之號,中更門帖,亦云堂對,或于春帖為鄰,亦與青詞相附。”參見“門聯”。2.出賣田宅、物件的招帖。○《南史‧庾杲之傳》:“百姓那得家家題門帖賣宅?”[清][趙翼]《青山莊歌》:“路人說是[青山莊],門帖新題官賣字。”

沒頭帖子(没头帖子),◆舊指非官府頒布的文件。○《水滸傳》第六三回:“城裏城外報說將來,收得[梁山泊]沒頭帖子數十張,不敢隱瞞,只得呈上。”

論帖(论帖),◆上級對下級的手令。○[清][李漁]《比目魚‧奏捷》:“有兩封論帖在此,各人領了一封,到途中細看,依計而行便了。”

龍鳳帖(龙凤帖),◆舊時結婚證書。○[許地山]《春桃》:“[向高]說:‘燒就燒罷,反正巡警已經記上咱們是兩口子;若是官府查起來,我不會說龍鳳帖在逃難時候丟掉的麼?’”

六帖,◆[唐]科舉考試,進士、明經科都有帖經試。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過帖經考試,故稱“六帖”。參閱《通典‧選舉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參見“帖經”。

臨帖(临帖),◆仿寫字帖。○[宋][陸游]《獨意》詩:“偶讀書終卷,閑臨數行帖。”○[明][楊慎]《丹鉛總錄‧字學‧英光堂帖》:“余觀[岳珂]《英光堂帖》,有[米元章]臨[智永]真草千文,與今本大不同,乃知古人臨帖不論形似也。○[珂]跋其後云:‘摹臨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榱桷,雖具準繩,而締造既成,氣象自有工拙;臨帖如雙鵠並翔,青天浮雲,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

禮帖(礼帖),◆1.猶禮單。開列饋贈禮品名目的帖單。○[清][阮大鋮]《燕子箋‧授畫》:“外看禮帖躊躇介。”◆2.指請柬。○[明][李贄]《豫約‧感慨平生》:“故我於[鄧鼎石]初履縣時,雖身不敢到縣庭,然彼以禮帖來,我可無名帖答之乎?”◆补证条目■犹礼单。开列馈赠礼品名目的帖单。○明无名氏《鸣凤记·严嵩庆寿》:“分付門上,倘有各衙門官來賀,此收禮帖,免勞進見。”○《醒世姻缘传》第三七回:“人家送窗禽四翼的,他看了人家的禮帖,説窗禽不是雞,定問那送禮的來人要甚麽禽鳥,定説四翼不是兩隻,决是二雙。”

類帖(类帖),◆即法帖。名家書法的拓本或印本。○[王國維]《校松江本<急就篇>》:“[明][正統]初,[吉水][楊政]得[葉石林]所摹[皇象]章草本,刊石于[松江]。又以[宋仲溫]所摹者補其闕字。○[明]季類帖亦翻刊之。”

軍帖(军帖),◆軍中的文告。古樂府《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金花帖子,◆[唐][宋]以來科舉考試登第者的榜帖。○[宋][洪邁]《容齋續筆‧金花帖子》:“[唐]進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綾為軸,貼以金花。”○[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二:“國初,循[唐]制,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牋,長五寸許,闊半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於帖面,而謂之牓帖,當時稱為金花帖子。”亦省稱“金花”。○[明][湯式]《賞花時‧送友人應聘》套曲:“不負平生經濟手,穩倩取金花玉酒。”○[明][王錡]《寓圃雜記》卷上:“[孟端]諸子連中進士為京官,同處一邸,書春題于壁曰:‘四壁金花春宴罷,滿床牙笏早朝回。’人多羡之。”

解帖,◆方言。當票。○[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摺:“這廝提將起來看了一看,昧着你那一片的黑心,下的筆去那解帖上批上一行。”

教帖,◆公侯、大臣的書面命令。○《三國演義》第六七回:“[張遼]將教帖與[李典]、[樂進]觀之。”

簡帖(简帖),◆書柬。○[宋][蘇軾]《與張元明書》:“適在院中,得[王郎]簡帖如此,今封呈,切告輟忙一往。”○[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親曾和俺詩韻,分明寄著簡帖,誰知是咭啈,此恨教人怎割捨?”○《全元散曲‧一錠銀帶過大德樂‧雙姬》:“時時將簡帖,暗暗寄與咱,拘束得人怕。”

監帖(监帖),◆獄吏監視下獄大臣並向上密報其言語舉動之稱。○《明史‧沈束傳》:“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長繫以困之,而日令獄卒奏其語言食息,謂之監帖。”○[清][袁枚]《隨園隨筆‧政條》:“[嘉靖]下廷臣于獄,命司監獄者察其語言動靜而密奏之,雖諧語,必以聞,號監帖。”

订婚时送的生辰八字帖内容填什么

假帖,◆假条;请假的帖子。○元无名氏《还牢末》楔子:“假帖上誤了一個月限,這厮説謊。”

甲帖,◆[宋]時政府發至地方基層戶籍單位“甲”的田契之類的文據。○[宋][胡太初]《晝簾緒論‧催科》:“甲帖之設,本以優役戶,今乃以困官戶。”

吉帖,◆喜帖。即庚帖。舊時定親用的寫着生辰八字的紙片。○[元][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摺:“要將[金枝公主]與[楚昭王]小公子為婚,遣某親送吉帖來此。”○《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待官人考了優等,就出吉帖便是。”

回帖,◆1.收款人收到郵電局匯款時,蓋章後交郵電局寄回匯款人的憑證。◆2.回答別人送禮時的謝帖。

畫帖(画帖),◆臨摹用的圖畫範本。

戶帖(户帖),◆登記每戶田產或人口的冊子。○《元典章‧戶部三‧异姓繼承立戶》:“今次追到[萬洪]戶帖查照,與各人所供相同。”○《元典章‧戶部三‧抄數戶計軍產》:“有司隨即出給印押戶貼付各戶收執。”○《明史‧食貨志一》:“[太祖]籍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具書名、歲、居地。籍上戶部,帖給之民。”

黑帖,◆不具名的招帖。內容一般是誣衊不實之辭。○[孫犁]《白洋淀紀事‧村歌上篇》:“昨天晚上,村裏貼了一張黑帖。”○[趙樹理]《“鍛煉鍛煉”》:“大嬸呀!有人貼着黑帖子罵咱們哩!”

行帖,◆商行開業的憑帖。○[清][馬建忠]《復李伯相札議中外官交涉儀式洋貨入內地免厘稟》:“又西人在各口開行,亦與我[華]人爭利,若倣照西法,征以行帖之捐,所得當亦不少。”○《清文獻通考‧市糴一》:“若係牙行誆騙商人者,將互保行帖,一併追繳,勒限清還。”

官帖,◆I見“官法帖”。`14`◆II1.[清]代戶部發給商人的營業許可證。見《六部成語‧戶部‧官帖》。2.即錢帖。[清]末[東北]三省官銀錢號局所發行的錢鈔的統稱。官帖面額有一吊至一百吊多種。後因發行過濫,兌價日跌,幾成廢紙。

官法帖,◆官府刻印或拓就的名家字帖。○[宋][曹士冕]《法帖譜系‧雜說上》:“或云板今在,但不賜爾,故人間尤以官法帖為難得。”○[宋][周密]《齊東野語‧禊序不入選帖》:“若以筆墨之妙言之,固當居諸帖之首,乃不得列官法帖中又何哉?”亦省作“官帖”。○[宋][曹士冕]《法帖譜系‧雜說下》:“[歐陽公]《集古跋尾》謂近時有尚書郎[潘師旦],以官帖私自模刻於家。”○[宋][曹士冕]《法帖譜系‧雜說下》:“[豫章]士友[董良史]家有法帖石本數卷,與[淳化]官帖規模相似,而筆意差弱,似不逮所見諸本,且不知所出。”

故帖,◆先前的法帖。○《新唐書‧褚遂良傳》:“帝方博購[王羲之]故帖,天下爭獻,然莫能質真偽。”

公文帖,◆舊時官府的一種告示。○《水滸傳》第十一回:“州尹大驚,隨即押了公文帖,仰緝捕人員將帶做公的,沿鄉歷邑,道店村坊,四處張掛,出三千貫信賞錢,捉拿正犯[林沖]。”

閣帖(阁帖),◆《淳化秘閣法帖》的簡稱。○[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三:“[太宗]留意字書。○[淳化]中,嘗出內府及士大夫家所藏[漢][晉]以下古帖,集為十卷,刻石於祕閣,世傳為《閣帖》是也。”○[明][陶宗儀]《輟耕錄‧評帖》:“[劉後村]先生云:《閣帖》為祖,《絳帖》次之,《臨江》又次之,《潭》又次之。”○[清][袁枚]《隨園隨筆‧不符》有篇名《關壯繆之死三國志與閣帖不符》。

覆帖,◆文書信函後所附告知機密的單帖。○[宋][周密]《齊東野語‧誅韓本末》:“其夕[周筠]聞其事,遂以覆帖告變。”○[宋][文天祥]《議糾合兩淮復興》詩序:“即作[李公]書,次作[夏老]書。○[苗]各以覆帖副之。”

府帖,◆即軍帖。○[唐]代實行府兵制,故稱軍帖為府帖。後世因之。○[唐][杜甫]《新安吏》詩:“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明][何景明]《歲晏行》:“長官叫號吏馳突,府帖連催築河卒。”

符帖,◆簡帖。○[宋][葉適]《黃子耕墓志銘》:“有[謝]官人者,常代院長送符帖,蓋親孫也。”

服帖,◆見“服貼”。

伏帖,◆見“伏貼”。

伏伏帖帖,◆心甘情願;順從。○[明][馮夢龍]《山歌‧詠物》:“結識私情像氈條,伏伏帖帖枕席做相交。”○《玉佛緣》第二回:“原來功名心熱的人最易着迷,只被[半仙]幾句話,便伏伏帖帖的肯出錢。”○[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一章一:“必須由小孩自己動手拿一張四條腿的板凳,拉開褲子,伏伏貼貼地爬在凳上,將小屁股露出來,讓先生拿着一支兩三尺長的竹板子,劈劈啪啪地打一陣。”

房帖,◆貼在街頭的房屋招租啟事。

法帖,◆I名家書法的範本。○[宋][曹士冕]《法帖譜系‧雜說上》:“[太宗皇帝]時,嘗遣使購募前賢真蹟,集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明][張居正]《擬日講儀注疏》:“或看字體法帖,隨意寫字一幅,不拘多少。”○[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二王帖》:乃[南宋][丹陽][許開]所刻,世不多見,所傳皆[吳江]重刻本也。前有[右軍]、[大令]像,取諸法帖中二[王]書,鉤摹上石,而逐帖釋文於後。”◆II寺廟主持所出的文書、信函。○《水滸傳》第六回:“師兄多時不曾有法帖來。”○《水滸傳》第六回:“次早,[清長老]陞法座,押了法帖,委[智深]管菜園。”

法書帖(法书帖),◆名家書法的拓本或印本。○[宋][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

二王帖,◆[晉][王羲之]、[獻之]父子的行草書帖。○[宋][高宗]《翰墨志》:“[希白]於字畫得佳處,故於二[王]帖尤邃。”

定帖,◆[宋]代定婚時雙方交換的帖子。其上寫明家庭、本人及有關的詳細情況。○[宋][吳自牧]《夢粱錄‧嫁娶》:“婚娶之禮,先憑媒氏,以草帖子通於男家……然後過細帖,又謂‘定帖’。帖中序男家三代官品、職位、名諱,議親第幾位男,及官職年甲月日吉時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書主婚何位尊長,或入贅,明開將帶金銀、田土、財產、宅舍、房廊、山園,俱列帖子內。女家回定帖,亦如前開寫。”◆补义条目■安定;稳定。○《朱子语类》卷一一六:“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便是如此,便是不能得見這箇物事定帖。”

調帖(调帖),◆見“調貼”。◆■补义条目■(—tiē)■调解平息。○明张岱《五异人传》:“自弟婦商夫人死後,〔萼〕性亦卞急。嘗以非刑毆其出婢,其夫服毒以死殢之,其族人舁屍排闥入……使非婦翁商等軒先生,姻婭祁世培先生,出與調帖,舉國洶洶,幾成民變矣。”

單帖(单帖),◆1.舊時官場中所用不摺疊的名帖。亦稱“單紅帖”、“單紅刺”。○[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五部及九卿於冢宰用雙帖,亦報之單帖。”○[明][王世貞]《觚不觚錄》:“故事,吏部尚書體最重,六卿以下投刺皆用雙摺刺,惟翰林、光祿以單紅刺相往返。”○[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坊局嚴重》:“詞林官至坊局,體嚴重,稍暇即發單帖邀館中新進者。”○[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相公投刺司禮》:“﹝史官、司禮﹞其往還俱單紅帖,彼此稱侍生。”◆2.舊時禮帖的一種。用單頁紅紙作帖,用於親友婚嫁喜慶等事。○《紅樓夢》第八三回:“小廝們早已預備下一張梅紅單帖。”

單紅帖(单红帖),◆見“單帖”。

大紅全帖(大红全帖),◆舊時表示鄭重禮節的紅柬。用梅紅紙摺成帖式,共十面,故稱全帖。○《老殘游記》第七回:“那時又有一個家人揭了門簾,拿了好幾個大紅全帖進來。”

大觀帖(大观帖),◆彙刻叢帖。十卷。○[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宋徽宗]因《淳化閣帖》板已斷裂,出內府所藏墨跡,命[蔡京]等稍加厘訂,重新摹勒上石,標題皆[蔡京]手書。刻工精良,優於《淳化閣帖》,惜拓本流傳甚少。

春帖子詞(春帖子词),◆即春帖子。○[清][沈初]《西清筆記‧紀典故》:“每歲立春日前,進春帖子詞。”

春帖子,◆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宋]制,翰林一年八節要撰作帖子詞。或歌頌升平,或寓意規諫,貼於禁中門帳。於立春日撰作的帖子詞,稱“春帖子”。多為五、七言絕句。其體工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七:“[歐公]與[王禹玉]、[范忠文]同在禁林,故事進春帖子,自皇后貴妃以下,諸閤皆有。”○[宋][周密]《武林舊事‧立春》:“﹝立春日﹞學士院撰進春帖子。”○[陳衍]《遼詩紀事‧無名氏》:“《高麗圖經》:[廣化門],王府之偏門也,榜《周易》繇辭五字,仍有春帖子云云。”參閱[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十。

春帖,◆即春帖子。○[元][袁桷]《翰林故事莫盛於唐宋聊述舊聞擬宮詞》之四:“春帖分裁閤分多,宮娥爭餽纈綃羅。”○[清][吳偉業]《讀史偶述》詩之五:“閤門春帖點霜毫,玉尺量身賜錦袍。”○[姚華]《論文後編‧目錄下》:“其立名也,始仍桃符之稱,今成楹聯之號,中更門帖,亦云堂對,或於春帖為鄰,亦與青詞相附。”參見“春帖子”。

春端帖子,◆見“春端帖”。

春端帖,◆即春帖子。○[宋][楊萬里]《端午獨酌》詩:“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漁歌譜《大章》。”○[宋][周必大]《玉堂雜記》卷上:“翰苑歲進春端帖子如大內,多及時事。”參見“春帖子”。

傳帖(传帖),◆1.指下達的文書。○[明][張居正]《請酌定朝講日期疏》:“臣等未敢擅便,謹擬傳帖上進,伏乞聖明裁覽,發下禮部遵行。”◆2.指下達文書。○[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三章第四節:“他們燒毀惡霸地主的房屋,豎立革命大都督旗幟,傳帖聚眾,地主豪紳紛紛逃竄。”

出帖,◆1.出給柬帖。○[宋][葉適]《提刑檢詳王公墓志銘》:“銓部出帖使見,公聞,不俟裝歸。”◆2.指門聯。○[明][黃溥]《閑中今古錄》:“[宣德]初,先祖在[南昌]題出帖於學門云:‘學冠[西江]列郡仰詩書之府,道宗[東魯]四方推文獻之邦。’”

草帖,◆1.俗稱“八字帖”。舊俗議親時寫明男方或女方的生辰八字等的帖子,相對於定帖而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兩家允許,然後起細帖子,序三代名諱,議親人有服親田產官職之類。”◆2.指舊時打官司用的訴狀。楚劇《葛麻》第二場:“怒惱了[張大相公],二寸半寬的草帖,將你送到縣衙,一撐杆撐斷爾的狗腿。”

部帖,◆官署發給鹽商的運鹽執照。又稱引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有部帖的鹽商,叫做‘根窩’。有根窩的,每鹽一引,他要抽銀一兩,運腳公用。”

補帖(补帖),◆見“補貼”。

伯遠帖(伯远帖),◆[晉][王珣]尺牘,五行四十七字,行書。此帖筆法峻拔剛斷,意味高古,為[晉]人妙品。○[清]代列為“三希”之一,刻入《三希堂法帖》。

筆帖(笔帖),◆手寫的便條。○《宋史‧食貨志下一》:“[蔡京]又動以筆帖於榷貨務支賞給,有一紙至萬緡者。”

報帖(报帖),◆1.猶通知單。○《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郡王﹞逕到[西山][靈隱寺]。先有報帖報知,長老引眾僧鳴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燒香。”○[清][李漁]《慎鸞交‧譎諷》:“方纔看見報帖說他已至馬頭,不免備下腳色,竟去會他便了。”◆2.舊時向得官、復官、升官和考試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報。○《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三兩步走進屋裏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拜帖,◆拜訪別人時所用的名帖。○[明][張萱]《疑耀》卷四:“古人書啟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為之,所謂刺也……今之拜帖用紙,蓋起於[熙寧]也。”○[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九‧名號甫》:“《漢書‧高帝紀》曰‘為謁’,《袁盎傳》曰‘上謁’。○[顏師古]註曰:‘為謁者,書刺自言爵里,若今參見尊貴而通名也。上謁,若今通名也。’據此,則‘為謁’似今腳色手本,而‘上謁’似今之拜帖矣。”○《單口相聲傳統作品選‧怯跟班》:“穿戴好了,把拜帖、禮單放在拜匣裏,又拿出出門用的煙袋。”

白頭帖子(白头帖子),◆匿名信;不具名的招帖。○[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二部分八:“他想起昨天接到的那篇白頭帖子,說得很透徹,管她懂不懂,念一遍給她聽,免得再來羅唆。”○[沙汀]《防空》:“這地方是全城一個鬥爭尖銳的場所……而毛房墻壁的兼職,便是義務張貼各種告示、白頭帖子,以及種種揭條。”

八字帖,◆即庚帖。舊俗訂婚時寫明男方或女方生辰八字的帖子。參見“八字”。◆补证条目■即庚帖。旧俗订婚时写明男方或女方生辰八字的帖子。○《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一個在青布合包内取出六庚牌,一個從緑絹挽袖中掏出八字帖。”■参见“八字■”。

安帖,◆1.安定、平靜。○[漢][焦贛]《易林‧離之無妄》:“安帖之家,虎狼與憂。”○《魏書‧游肇傳》:“且新附之民,服化猶近,特須安帖,不宜勞之。”○[宋][司馬光]《申明役法札子》:“一兩月間,州縣定差已了,別無詞訟,人情安帖。”○[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胭脂》:“判牒既下,意始安帖。”◆2.妥貼。○[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帖也。”◆3.踏實。○[老舍]《四世同堂》十一:“[曉荷]心中還不十分安帖,可是又不敢勞動皇后御駕親征,只好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