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生辰八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八字格局

八字格局

八字成语里面的败俗其中什么

由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作序,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编撰出版的《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和《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革命先辈先烈家风家训》分别收录井研先贤名人廖平、革命先辈先烈熊克武家风家训。

八字成语里面的败俗其中什么

《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和《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革命先辈先烈家风家训》分别收录全川73名先贤名人及58名先辈先烈家风家训,其中井研有两位名人家风家训入选,可见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是井研的优秀传统。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廖平、熊克武的家风家训,传承、发扬井研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历代先贤名人家风家训》

廖平家训:孝为百行之原 传家以耕读为本

有着“国学之乡”之称的井研,虽地处僻壤,然而自宋明以来,代有鸿儒,尤以近代经学大师廖平为翘楚。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县盐井湾人。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 晚年更号为六译。廖平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一生研治经学,融合了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廖平去世后,国民政府为了纪念廖平在经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把他出生地“盐井湾”更名为“研经湾”。

知耻奋发。1860年,廖平就读于盐井湾万寿宫的村塾,为人不明敏,天资平平、素无记性,每天背课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父亲和私塾先生认定廖平是不可造就之才,就让他辍学回家。廖平不甘心,一天,他出门钓鱼,跪在家先神位面前发愿说:“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约得两尾鲤鱼。”出门垂钓溪涧,果然钓得两尾红朴朴的大鲤鱼,若有神助。廖父认为祖宗真的显灵,遂让他回到学堂。后因家里欠缺人手又被父亲强令第二次辍学,在自家茶馆里跑堂打杂,正一心求学的廖平,哪里甘心在小茶馆里当一个被人呼来唤去的小堂倌。一次在参茶倒水时,茶水洒在了客人的衣服上,被客人责骂,廖平深以为耻,在粉牌上大书“我要读书”后离家出走。家人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破庙中找到了正专心致志捧书苦读的廖平,家人被他的举动所感动,再次复学。

吃墨“书痴”。廖平年少时为专心读书,迁入私塾所在的庙内居住,常在大殿神灯下借光阅读到深夜。一日,庙僧馈赠玉米粑和一碟红糖。廖平目不离书,且蘸且食。庙僧来收拾盘碟,见他满嘴墨污,一盘红糖原封未动,方知他误将砚墨当红糖蘸食,僧笑问“甜不甜?”平答曰“甜”。廖平求学兢兢业业,如饥似渴。凡书院所藏,他都精读三遍; 在市上遇上好书,必节衣缩食购置; 若遇他人私藏善本,也尽量好语借回,口诵心记,有时还抄录留存,甚至从废纸堆中寻觅断页残篇以供阅读。

巧遇伯乐。同治十二年(1873),廖平赴省城参加院试,触犯了八股大忌,将破题两句写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废纸篓中,恰逢务实的主考大人张之洞检阅落卷,刚好抓到廖平的卷子。见其出语不凡,又兼颇知小学,大合自己“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的心意,便将廖平拔居第一,廖平于是成了榜首秀才。张之洞慧眼识才,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光绪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份参加科试,廖平又杂以文字学知识,大蒙张之洞矜赏,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享受公费待遇。尊经书院是今四川大学的前身,是一所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业起过重要作用的高等学府,由张之洞组建于光绪元年(1875)。在尊经书院的头几年里,廖平系统攻读了《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之书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觉得字字有意,远胜唐宋文章。于是将心得写成《尔雅舍人注考》《六书说》《荣波既诸解》《上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等考据文章,载入《蜀秀集》中。廖平遂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张祥龄、杨锐、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

节俭俸孝。廖平在尊经书院读书时,生活简朴,穿土布衣鞋。“考课有膏火(银),率人得数两”。廖平将所得膏火银(奖学金)全部寄给父母用来补贴家用,而自己每顿吃米粥,不吃菜,有绰号“廖米汤”,其节俭风范足鉴后人。光绪十六年(1890),廖平中新科进士(德宗实录》二百八十五卷记录道:“……赵以焕、廖平、陈钟浩……俱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但是廖平却放弃了去外省做知县的资格,以双亲年迈(此时廖平的母亲雷太宜人已75岁,父亲廖复槐85 岁高龄,且在光绪十五年(1889) 时摔断了腿(《光绪井研志》) 不便侍奉尽孝为由,请求改任川省教职。于是皇帝恩准,廖平由吏部分发改任龙安府府学教授(正七品官员,专管州府儒学教育事务)。

治学楷模。廖平以学术教育自任,先后执教于井研来风书院,成都尊经书院,龙安府学,绥定府学,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凤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和四川省立高等专门学校。桃李满天下,弟子遍蜀中,如黄槠、蒙文通、杜刚伯等知名经学和史学家,皆出于他的门下。廖平一生治经,脚踏实地,校勘、考据、辨讹,潜心著述,从不停笔。在尊经书院始钻研《春秋》经学,受著名学者王闿运指导,后著有《谷梁传》《今古学考》《辟刘篇》《知圣篇》《谷梁集解纠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诂十论》等经学著作。廖平一生著述甚丰,近一百四十部,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为《六译馆丛书》。他研究经学的目的在于“通经致用”,想从孔孟哲学中寻找救国治世药方,虽无法实现,却可见其爱国之心。

启蒙变法。廖平在光绪十五年会试后,应张之洞的邀请,曾转赴广州。康有为、黄季度在广雅书局一同拜访廖平,通宵达旦谈论,廖平把《知圣篇》《辟刘篇》给他们看。后廖平又在广州安徽会馆拜访康有为,再次谈论。康有为以廖平学术为本源,著作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后来的维新交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张之相、梁启超、钱穆等在内的知名学者都认为康有为之书与廖平之书有本质不同,但都是受廖平的《知圣篇》《辟刘篇》启发而成。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为系廖平的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因此,廖平的经学不仅在经学史上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整个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

支持革新。1898年,尊经学院成立蜀学会,创办《蜀学报》,成为宣传维新改良的中心。廖平被聘为《蜀学报》总纂,从经学立场撰写多篇文章发表,如《改文从质说》,“中取其形而下之器,西取我形而上之道”“彼得者虚,我得者实”(《四益馆杂著》) 等。廖平积极投入到变法图强的宣传行动,启发民智、制造舆论,使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在四川得到广泛传播,同时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为将来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积淀民众基础。宣统三年(1911) 廖平应川汉铁路公司总理曾培之聘请,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军政府成立,廖平被聘为枢密院院长,对于川中军政要项,多有谋献。1925年8月,熊克武在广州被蒋介石囚禁于虎门炮台,廖平和赵熙为国运民生考虑,积极联络学界名儒等联名营救。1927 年3月,迫于各方面压力,熊克武被释。

倡导新风。廖平力推教育兴国,主张兴办学校。1919 年廖平等吁请省府“兴办井研中学,以宏教育”,1920年开始筹建学校,1923年开校,至今已逾百年,为井研教育立下丰功伟绩。五四运动后,廖平令家里女孩子放脚,同意她们和男孩子一同上成都读书,并剪去发辫。支持子孙和部分青年的进步活动,成立“研新社”,创办《研新》刊物,打菩萨,抓督学烟灯游街,举行游艺演出等。演出时,临场观看,县中封建势力极其不满,但因他在场,亦无可奈何。凡此,均开井研风气之先。

历久传扬。廖平影响之大,著名文史学家庞石帚言清末民初川内学术风气云:“蜀人言经,必曰廖氏。”廖平逝世后,国民党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宣付国史馆立传。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在《清故龙安府学教授廖君墓志铭》对其总体评价为“以君学不纯儒,而行依乎儒者,说经又兼古今,世人猥以君与康氏并论,故为辩其妄云。”“斯心燔经,不可以罪孙卿; 虑也劫后,不可以诬高密。廖君之言多扬诩,末流败俗君不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指示史学家范文澜要深人研究廖平的经学思想。1958 年11月,毛主席在成都又曾指示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的任白戈找寻廖平的经学著作,自己要亲自阅读。

廖平刻意求新,不守陈规,经学研究六次变革,为蜀学争得了全国性影响和地位。他的学术思想贯注着强烈地参与现实的精神和高远的文化信仰,其核心是在对古代历史的质疑中,去掉历史文化层累的谬误,探索儒家学说的真谛,还原孔子思想所包含的革命性意义。他“通经致用”的治学路向,倡言改制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主张激励民族自豪感以御外侮等思想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无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八字成语里面的败俗其中什么

附: 廖氏家规家训之——公议家法(摘选)

孝为百行之原

兄弟如手足

夫妇为人伦之首

族人宜敦和睦

传家以耕读为本

士农工商,各安生理,皆可度活

《巴山皓月 蜀水清风——四川革命先辈先烈家风家训》

熊克武(1885--1970),男,字锦帆,四川井研人。同盟会的重要成员,孙中山先生的忠诚战友,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周恩来总理曾称赞熊克武“识大体,顾大局”。在生活的细节中,他淋满尽致地展现了勤敏、宽厚、诚信、仁爱的优良之风。

八字成语里面的败俗其中什么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熊克武出生在四川省井研县盐井湾(今研经镇),父亲熊宝周以开中药铺行医为生,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为人忠厚宽和,每天总有许多人围着请他看病。对拿不起脉礼钱的穷苦人,他不但免费看病,还施舍药物,因此很受当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熊宝周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主张对孩子从小就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长大了才有出息。

在父亲的教育下,熊克武从小就热爱劳动,从五六岁开始,他晚上便和几个姐姐一块包豆腐干。第二天,天刚刚亮,他就端着满满的一筲箕豆腐干到场口去叫卖。入春后,他卖完豆腐干,便背着背篓和哥哥一同上山摘桑叶喂蚕,空了还帮着体弱的母亲煮饭、打杂。

熊克武刚满10 岁,熊宝周便把他和哥哥熊克成转到离家10 多里的石牛埂廖家柯堂念书。熊克武每天天不亮便和熊克成一块背着书囊上路了,要到天黑才能回到家里,中午就在学校吃带去的苞谷耙。学习负担很重,生活清苦,但熊克武却毫无怨言。

过了半年,熊宝周又把熊克武两兄弟转到离家20 多里的易灵寺去读寄宿。从此,熊克武学习更加刻苦努力。放学后,走读同学都回家了,寄宿生有的到大殿里去捉迷藏,有的到断墙下边去捉蟋蟀,大一点的同学在钵儿山一带散步漫谈。而熊克武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老师教给的知识,他不仅能及时掌握,而且经久不忘。不管什么时候问他,他都能对答如流。老师对熊宝周说:“锦帆读书就像麻绳子栓钱一样稳当,是一块读书的材料。在良好的家庭与学校教育中,熊克武逐渐成长为一个宽厚、勤敏的人。

严谨治家

抗战时期,熊克武带着全家人由成都回井研小住,雇了几乘滑竿,滑竿是四川地区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坐滑竿上山当然很舒适,但是抬滑竿的人会比平地工作辛苦很多。行至二峨山脚下,熊克武体谅滑竿师傅,叫大家都下来走路,一起徒步翻山。

翻过二峨山,在下坡的时候,路旁一老妪身背背篼,衣不蔽体,见了熊克武,喊了一声“先生”,便要下跪。熊克武赶忙上前扶住,从衣袋里拿了三块银圆给她,又转身对夫人说:“把你身上的衣服脱一件给大娘。”夫人有点犹豫,脱了一件旧衣服。熊克武说:“把你那件新的给她吧,我们缝一件容易,她要做件衣服多困难啊!”夫人只好遵命。

熊克武的四嫂住在研经湾,有一次,她从集镇上打回20 斤原度酒,吩咐按8:2的比例兑水后端给工人吃,就是说,10斤酒中要掺2 斤水。这事被熊克武发现了,严厉地批评她说:“你不知道酒里掺水,对人体是有害的吗?宁可少给点酒给人家吃,不能用水骗人害人嘛!”此后,她再也不这样做了。

解放初,熊克武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住在重庆。1950年土改时,曾回井研动员他的亲属清理财产,退还给佃户。1951年,他又委托在成都任教的堂兄弟熊达成,把他在成都的8 处房产全部交给人民政府。在长途电话中,熊达成问:“可不可以多留几间住房?”熊克武没有正面回答,反问:“你看,该不该留条尾巴......熊达成轻轻放下了电话机。

国家干部,不能搞特殊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克武被选为民革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1年,正是国家经济极端困难时期,人民忍受着饥饿的威胁。熊克武随全国人大代表团到四川视察,一天下午,代表团休息,熊达成和侄女们特地赶到宾馆看望他。兄弟相会总有说不完的家常话,一打开话匣子不觉到了开晚饭的时候,女招待员笑容满面地走进来说:“熊老,请和客人一起用饭吧,都摆好了!”熊克武想到一餐饭也解决不了亲属的暂时困难,广大群众都在这暂时困难面前经受着考验,自己身为国家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于是他站起来对熊达成和侄女说:“我就不留你们吃饭了,这儿不比家里!”他回身打开床头柜的抽屉,把几个桔子和一些糖拿出来,塞在侄女手里说:“你带去吃吧!”他把熊达成和侄女送至门口,才转身走进饭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