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站

生辰八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八字综合

八字综合

晋剧八字唱词

晋剧八字唱词

文史专家和戏剧研究者曾有不少文章谈到土默川的晋剧,内容各有侧重,晋剧轶闻、名角介绍,应有尽有。可我总还觉得有点什么想说,又不成片断,所以名为“点滴谈”。我不是个研究人员,也不够“戏迷”的资格,充其量不过是个“爱好者”。所谈内容,如果有点儿参考作用,我心足矣。

什么是晋剧

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有人说,晋剧不是山西梆子吗?这答案是对,但不完全。梆子是一种戏曲腔调名,以梆子作乐器而得名。这种腔调起源于西北,流行于北方,名目很多,如陕西梆子(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豫剧)、山东梆子等。晋剧是晋省(山西)的戏,有四个派别:最古老的是蒲州梆子,据资料表明,明朝嘉靖年间已基本成形,有西路、南路之分,受陕西梆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北路梆子(晋剧上调),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已很盛行,后来还流传到内蒙古西部地区,它源于蒲州梆子;再次是中路梆子(太原梆子),我们内蒙古叫它晋剧下调,它形成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盛行在光绪年间,一直延续到现在,中路梆子流行在山西中部、河北北部、内蒙古西部及陕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还有上党梆子,它流行于山西东南地区,据传明朝末年起源于泽州(晋城)一带。内蒙古西部区(原绥远省)最初流行的是北路梆子,社会上称道的名伶,早自千二红、八百黑,后至金兰红、水上漂都是北路梆子演员。中路梆子演员为丁果仙、牛桂英等,他们灌了唱片,扩大了流传面。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路梆子逐渐衰落,抗战期间濒于灭绝,1949年全国解放后,才重新恢复起来。土默川的老年人常说,还是上调好,大弯大调,听得过瘾。如果我们拿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的唱腔、调韵来比,就会发现,北路梆子激越、高亢有余,圆润、细腻不足,现在说晋剧专指中路梆子,比如说晋剧名演员王爱爱,总不会有人把她和蒲州梆子、上党梆子、乃至北路梆子联系起来。其他三大梆子都不能称晋剧。晋剧是山西中路梆子,一如秦腔是陕西梆子一样。

晋剧有哪些流派

晋剧的流派,不象京剧那样,派别十分明显,程派传人的唱作念打绝对不同于梅派,尚荀派亦然。依我知,晋剧的流派以地区分较为适当,地区之中再去说某演员是属哪位名角的流派。从地区分,大致是“丁”字形,最南边是晋中派,以太原为中心,这是正宗的派别;北边的西头为包头,以呼和浩特为中心,可叫西口派;北边的东头为张家口,当然是张家口为中心,可叫东口派。一个演员在北边,从包头至呼和浩特,至大同,东至张家口,这一线上都能演红,然后再南下,经忻州而至太原,也被群众所认可,可以算名演员了(过去叫好把式)。比如王玉山(水上漂),太原说他是本省著名演员,张家口演出,剧场中也暴满,呼、包二市乃至土默川各村镇,几乎是无人不知,称他为“好把式”、“名伶”,当之无愧。上文说了,太原派是正宗的晋剧流派,其唱腔如行云流水,长段唱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剧情的起伏,有的剧目唱词可以代替对白。流水、夹板表现端庄、从容,介板表现激昂情绪,表现潇洒用二性,体现悲痛而滚白。以介板为例,王玉山《辕门斩子》、王治安(凤凰旦)《九江口》,一出场就是个碰头好,全场一片欢呼。牛桂英《明公断》、丁果仙《空城计》中的大段唱词,吸引每个听众(观众),场内一片沉静。此外还有不少特技,如水袖功、翎子功、鞭子功、捎子功(甩发)等,各俱其巧,引人入胜。尤其应提到的是“刚口”,也就是道白的韵味,它最能体现晋剧的特点(山西特点),过去讲“府十县”的味儿,“二州五县”的味儿,东口、西口的把式,这方面略逊一筹。如刘宝山《战北原》(又名《斩郑文》)在城头观看交战,捻须念道:“怎样的(念dei)个(guo)杀法,怎样的(念dei)个(guo)战法”。念“dei”与“de”、念“guo”与“ge”味道大不一般。东口派,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张家口离北京近,这里的演员有与京剧、河北梆子等演员交流、互学的便利条件,唱腔吐字,京味较浓,叫人听得入耳。如忻州的刘氏三兄弟(即五月鲜刘明山、十二红刘宝山、六月鲜刘玉山),本是北路梆子演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改唱中路梆,唱腔以中路梆子为主,还保留了北路梆子的味道,另外吸收了京剧的京味儿。到刘玉蝉(青衣,刘明山之女)形成了纯粹东口味,不见“忻州”味了。具体举二例:一是“红净”(演关公)戏,东口派最具特色,王治安的关公,不再是腆肚昂首作派,而是入腹挺胸,头稍向前的模样,显得更威武、更严肃;再是刘宝山《回荆州》中学习京剧增加甘露寺相亲一场中乔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一段唱词,给人深刻的影响。西口派就是土默川培养起来的演员这一派,表演以粗犷、率真为特点,给观众以简洁、流畅的感觉,如康翠铃《卖人鱼》二堂献杯一场中的胡凤莲,《蝴蝶杯》洞房一场中的卢凤英,无论道白、唱腔、身法,都能表现出名派少女的身份特点和环境性格,东到张家口,南到太原,获得众口称赞。实事求是地讲,西口演员论“刚口”不及太原派,论清新不及张家口派。能够在前边所说“丁”字形的路线上唱红的演员并不多见,往前说只小狮子黑(张庆云)一人,卢三红在大同一带还过得去,到忻州便不为当地群众所欢迎,更不用说太原了。成了名的西口演员只方月英、任翠凤、康翠铃为数不多的几位,再加一个女须生冀素梅。主要是不出人才,很少有人成名。

西口有没有四大名旦

西口有没有四大名旦,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为这个问题,我曾请教过几位前辈,一位是文史工作者刘映元先生,一位是解放以后一直在我区演出的著名净角杨盛鹏先生,还有一位我的老师、毕克齐著名晋剧票友郭丕明先生。综合他们的意见,参照刘明山先生回忆他与王玉山先生交往的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西口有过四大名旦的事实。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山西把筱吉仙(张宝魁)、夺庆旦(李子建)、五月鲜(刘明山)、水上漂(王玉山)誉为四大名旦。这四人中的张宝魁在我们内蒙古西部区影响不大,其余三位都曾在我区城乡各地多次演出,表演艺术极受群众欢迎。如王玉山原艺名二明旦,因为他身段、扮相好,台步特别优美,《盗仙草》中的白素珍轻漂漂地,悠然有仙人的韵味。简直在水上漂游,而不是在台上表演,流传久了,改赐艺名水上漂。大约民国二十二年(1933),水上漂在山西忻县看了五月鲜的《清风亭》,到后台就下跪拜师,五月鲜问明他就是名噪一时的五台二明旦,深受感动,从此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曾多次同台演出。其实王只是刘的过门徒弟,个别剧目中受过指点,如上文所说《清风亭》、《明公断》等。刘当时35岁,王24岁。李子建与刘明山年龄相仿,曾传授给王玉山《百花点将》、《王婆骂鸡》等剧目,王把李也尊为老师。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李子建和刘明山在包头李永盛戏班里演出,后来从西往东,萨拉齐、陶思浩、察素齐、毕克齐,一直到呼和浩特(当时还叫归化城),同台献艺的有王玉山、王治安(凤凰旦),前辈名伶金兰红、鱼儿生、一声雷,还有初露头角的坤角花女子、三女红等。传说每到一处,除各自演出拿手好戏外,总要演一出反串戏(各自不演本行当,如王治安在《二进宫》中演徐延昭),一出反串《辕门斩子》唱红了土默川。戏中李子建饰木瓜,王治安饰穆桂英,王玉山饰六郎,刘明山饰赵八王,轰动一时,众口称道。就在这个时候,戏迷们就把李子建、刘明山、王玉山、王治安传为西口四大名旦,并为各地群众所接受。可惜“七·七”事变以后,人心惶惶,四大名旦的同台演出再没有出现过,他们各奔西东,过着游离漂泊的生活,人们也无心看戏了。下边分别略述一下四大名旦的情况:

李子建(夺庆旦),据说长刘明山一岁,公元1808年生,与太谷满庆旦(常兴业)为同师名旦,他除给晋、绥、察观众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外,后半生的精力集中在培养后代上。不负所望,他的儿子李明芳竞成为京剧四小名旦之一,可惜此人早逝,也是一大憾事。

刘明山,忻州人,比王玉山大11岁,1809年生,正工青衣,亦善演武旦戏。此人在山西、绥远演红后,立足张家口,组成强有力的班子,培养出大批后起之秀(他的女儿刘玉蝉亦工于青衣)。他为人谦虚,真心待人。如1935年在归化城大观园演出(班主是忻州人王太和),他自己每天拿四圆现大洋的工资,力主王玉山每天拿五圆现大洋,提起此事,王玉山感慨不已。

王玉山,五台人,著名北路梆子演员,工青衣、武旦,以台步优美而著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改唱中路梆子,拿手好戏有《凤台关》、《挂画》(哑剧,尽看动作)、《盗仙草》等。他不吸毒,不赌博,在戏剧界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好好”,有房产,有存款,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他的后半生在包头演出,“文革”中不幸去世。

王治安,河北下花园人,1914年生,科班出身,专攻花旦,他的《凤台关》可与王玉山相媲美。王身材高大(在一米七十以上),身段不适于旦角,后来改净角,嗓音沙中常有神韵,不以音高取胜,袍带、铜锤、跳跶、无所不通,以《战长沙》为例,关羽、黄忠、魏延他都演,而且是演哪个角色,哪个角色就是主角。他也演须生、小生,如《坐楼杀惜》中他扮宋江,《野猪林》中他扮林冲。人们说他戏多,是有名的多肩挑。由于从小在张家口学戏,与京剧、河北梆子名角多有接触,他红净戏京味十足,且剧目多,我自己亲眼看过的就有《斩颜良》、《斩车胄》、《过五关》、《古城会》、《战长沙》、《水淹七军》、《夜走麦城》等不下十出。此人在1949年同他的师弟小马武黑(杨盛鹏)来到今呼和浩特,一直演净角,并在后来担任呼市晋剧一团团长,呼市晋剧一团与二团合并后,他去内蒙艺校任教,“文革”后的情况不太了解。

什么叫“两锅煮”“三锅煮”

梆子戏都有相通之处,互可改演,也可合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路梆子逐渐衰落,许多成名演员也改唱中路梆子,但总是摆不脱北路梆子的影响。如著名演员王玉山到太原与丁果仙、牛桂英等同台演出,就是“两锅煮”。西口著名女须生三女红(宋玉芬)无论与谁同台,都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总是北路梆子的味道,那也是“两锅煮”。她与牛桂英配戏是北路梆子与中路梆子的“两锅煮”,她与金玉玺配戏是北路梆子与河北梆子的“两锅煮”,这种情形是出现过的。笔者在呼市看过王治安、刘宝山、金玉玺合作演出的《鸡架山》,王饰程咬金,刘饰狄仁杰,金饰武则天,就有“三锅煮”的味道(东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三种风味),虽说他们都是演晋剧,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辛亥革命前,在归化城有位著名花旦演员叫飞来凤,他就是由河北梆子改演晋剧北路梆子的,在观众中印象很深,可是除了内行,并不知道这点。纯而又纯的剧种是没有的,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渗透,这样有益于表演艺术的提高。

土默特地区曾有过哪些著名演员

谈这个问题要限定前题,否则无法谈清楚。什么前题呢?一是时间,二是地域,三是成名度。下边所谈,大致遵循这样的前题:时间分清末民初、1933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56年三个时段;地域分外来演员和本地演员两类;成名度——能够或基本能够在京包、同浦两条铁路线上的包头、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太原及附近村镇被群众所认可的演员。

清光绪末年到民国初年

须生:千二红、十三红、石榴红、金兰红、十六红、卢三红

旦角:秃旦、飞来凤、刘小旦、二庆旦、二奴旦、一杆旗、夺庆旦、五月鲜

净角:八百黑、杏娃黑、闷铜黑

小生:喜儿生、忠海生

丑角:鸡毛丑、自来丑

1933年到1949年

须生:金兰红、十六红、卢三红、太平红、十二红、三女红、盖天红、舍命红、康佩元、十六红(冯金泉)、小花女子(冀素梅)、七岁红、八岁红、六岁红、九岁红

旦角:夺庆旦、五月鲜、水上漂、花女子、毛毛旦、筱桂桃、凤凰旦、十三旦、金凤鲜、金玉玺、方月英、任翠凤、苏玉兰、康翠铃、筱金玺、筱桂香、筱桂兰、亢金瑞

净角:狮子黑、一声雷、三娃黑、董万年、张二黑、平旺黑、王治安、杨盛鹏、小狮子黑(张庆云)、玉眼黑

小生:鱼儿生、十七生、小十七生(陈宝山)、郝盛魁、王静卿、曹正中、苏景荣、武仙梅

丑角:自来丑、小金丑、小武丑、丁耀臣

解放以后到1956年,上述民国中期演员,除金兰红、十六红(焦生玉)、卢三红、太平红、盖天红、夺庆旦、五月鲜、毛毛旦、康佩元、狮子黑、董万年、张二黑、平旺黑、鱼生儿、老十七生、自来丑,有的已故去,有的不再登台而外,其余还都活跃在舞台上,观众中有美好的印象。下边对影响较大的几位,作一简单介绍:

一杆旗,老一辈北路梆子正工青衣,扮像美,唱腔弯转动人,至六十年前,打坐腔唱青衣多学他的腔调。

金兰红,名赵雨亭,北路梆子须生泰斗,戏路广,文武兼佳。民国初年来今呼和浩特演出多年,名噪一时,与花女子(小金兰红28岁)一起生活并同台献艺多年,花女子继承了他的不少剧目及表演技巧。

卢三红,和林格尔县人,工于唱腔,被誉为“假千二红”,民间说“三班并一班,不如卢三的《天水关》”。他是地道的西口演员,唱工不亚于十六红焦生玉,但口音不对,到关南(雁门关以里)吃不开。董万年是他的同母异父兄。

花女子与三女红

花女子名李桂林(本姓薄),山西右玉人,是个坤角中的多面手,表演细腻、认真,晋北、西口外几乎家喻户晓。金兰红去世后,她与三女红同台配戏多年。除工青衣外,《二进宫》扮演徐延昭,《凤仪亭》中扮演吕布,《杀楼》中扮演宋江,表演均属上乘。说她是晋剧表演艺术家,不为过分。

三女红名宋玉芬,山西浑源人。她与花女子是北路梆子演员中最早一批坤角中的佼佼者,工于须生。她演的《调寇准》据说不在刘宝山之下。我看的最早的一出戏是她与花女子合演的《三疑记》,花女子饰李月英,她饰唐寅。剧中有句“三六九日操大兵”是我记住的第一句晋剧唱词。她的缺点是道字不真。

晋剧八字唱词

任翠凤与康翠铃

任翠凤是西口影响最大本地正工青衣,嗓音高亢而清新,唱来字字入耳,她演的《大登殿》被认为冠绝于群伶。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在土默川演出了40来年,对于青年演员的提携亦有其不灭的功劳。康翠铃是著名演员金玉玺的女儿,生于雁北,成名于呼市,也可算是本地演员。因为出身梨园世家,年幼得到严格的训练,唱作念打的功夫都很扎实,是小旦中成名为数不多几位的一员(西口本地小旦有名的还有苏玉兰、亢金锐),可与太原郭凤英一争高下,康翠铃扮相美,动作柔顺舒展,唱腔工稳程度,在任翠凤之上。解放后,还排演了许多新编剧目,如《春香传》、《嘎达梅林》等。

西口演员在外成了名的有三位:一是小狮子黑张庆云,曾名噪京包线,身材不高,好嗓子,好架子功。一是回族演员、著名青衣方月英,传说她曾受过中路梆子一代宗师说书红高文翰的指点,在太原也颇受欢迎。她还是贤妻良母,为了家庭生活,三十岁以后脱离了舞台生活。一是萨县人冀素梅(小花女子),她生就天刚音嗓子,唱腔自如而入耳,又曾与著名东口须生康佩元一度同台,学得不少好戏,如《下河东》中赵匡胤颇具康氏风采。她多年在长治地区演出,经受了考验,算是个打出去的演员。

土默川上还有个“小状状”,李姓,蒙古族,章盖台人。他本是个演大秧歌的班主,大秧歌衰落以后,改演晋剧,培养出一批演员,土默川梨园界,应不忘此人。

最后谈谈王治安与杨盛鹏。他们师兄弟二人来自张家口(解放前夕1949年或1948年末来到今呼市),参加了大召前席棚班,以后一直留在呼市。王治安公元1914年出生。杨盛鹏小王五岁,河北涿鹿人。王的情况前边已有介绍,这里只提一点,他曾在1953年被评为归绥市、绥远省先进生产者,出席过全国的表彰大会。他虽然没有文化,但戏剧素养较高,能演,能导,能编,创作了不少舞台步法,献出一套自绘净角脸谱。杨盛鹏是西口著名净角艺人,嗓音洪亮,与王配合演出,真是珠联璧合,如在《战盘河》中,他们扮的颜良、文醜,脸子开得好,对练精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古城会》中王饰关羽、杨饰张飞,演得京味十足,一出《见皇姑》轰动了全城。我记得是一个晚场(大召席棚园子)由六位演员演三个《见皇姑》,第一出记不清谁演的了,第二出由任翠凤与杨先生合演,第三出由方月英与王治安合演,半夜子时才散戏。我想呼市的晋剧爱好者,记得此事的为数不少。我与杨先生1950年有短暂的交往,给我念了《打金枝》、《明公断》,他为人十分和气,处事坦诚。1986年前后,杨先生率团来察素齐演出,我去他的住地看望了他,他说已经66岁了,且常觉嗓子不适,为满足察素齐观众的要求,本打算演一场程咬金的戏,却未成事实。后来他确诊患了喉头癌,死于此病。当时我曾问及王治安的情况,他说三言五语说不清,以后再说吧,终于没有谈成。

培养后继人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文艺节目,戏剧越来越受到冲击,好戏到设备优雅的剧场去演,票价高得惊人,特别是没有表演艺术能吸引观众的演员,戏剧的发展似前途不大光明。其实只要有好演员,群众还是会接受的。一味追求灯光、音响、服装等只是末,不是本。把体操、魔术、杂技等大量成份加给戏剧,花梢而已,并不是戏剧的精选,戏剧根本还是唱、做、念、打及各种戏剧特技。所以戏剧的发展,根本在于培养新人。

今天培养新秀的手段、条件,比过去强了又不知多少倍,首先,学戏的大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眼界也开阔得多,这基础素质是最关键的。其次,我们采取的是学校教育的手段,不是硬逼硬打的方式。还有,现在有电影、电视等多种社会辅助方法,可以用来启发、诱导学员,不象过去拘于一隅去闭门苦摸索。但是,自康翠铃、亢金锐以后,可以说土默川晋剧界没有出现象样的演员,也没有从外地请来足以使群众满意的艺人。前些年从晋中地区高价引进一位叫宋转转的青年艺人,一时被捧得相当热闹,说什么她叫“气死王爱爱”,还获得梅花奖,公平地论,她不是和王爱爱一个档次的演员,实际上她的到来也没有对呼市地区晋剧事业发生了什么推动作用。近几年没人提及此人了,人们也没有看到过呼市晋剧的令人满意的演出。听说现在还有剧团,有剧团不演出,不让新演员到群众中去实际锻炼,不接受群众的考验,对一个文艺团体来说,是没有前途的,这不是什么个人的意见,而是一种社情民意的反映。

送到山西学习也好,我们自己培养也好,一条路是非走不可的:演员必须到城乡群众中去,去取得工、农、兵、知识分子、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认可。现在, 我们看不到戏,尤其是看不到自己本地的戏。近几年,体制改变了,演员大约不吃皇粮了,小剧团不少,但水平太低,不为大众所欢迎。如果凭电影、电视来普遍地提高表演技艺,来满足广大人民的看戏要求,要培养受人喜爱的演员,恐怕行不通。还得剧团深入群众,去锻炼,去汰劣存优,新人才能涌现,名角才能形成。

晋剧八字唱词

所有的须生都是丁(丁果仙)派唱腔,所有的青衣都学王爱爱,晋剧的艺术之路未免太狭窄了,“万紫千红才是春”,努力创新才能出人材。试看京剧界,梅、程、尚、荀各派传人辈出,马、谭、周、杨名派须生也不乏后继,净角、老旦、小生、丑角,文武皆备的有之,各善一技的有之,复苏局面,已见端倪。我们希望土默川晋剧的大发展,我们希望胜过水上漂、花女子、杨盛鹏、康翠铃的演员大量涌现。我们要看戏,我们不看戏剧舞台上的杂技表演。

土默川上的晋剧节目

据说土默川晋剧节目有近四百个,其中主要是传统节目,经过多年的考验,为群众所接受、喜爱。有些节目,演出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了。有些节目,是从兄弟剧种中移植过来的。还有的节目,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新编出来的。这里所列的以传统旧剧目为主,如不用文字形式写出来,过上几十年以后,恐怕就没有人知道了。

一出传统戏,包括好几折(折即场),所以一出戏,有时以好几个名段出现,出现几个,就算几出戏。比如《明公断》共分《坐宫》、《杀庙》、《告状》、《审陈》、《见皇姑》、《见国太》(即《铡美案》)六折。演法较多,开头可以《告状》起,也可以《杀庙》或《坐宫》起,结尾一般至《见皇姑》(海报上写明不开铡),也可到《见国太》(海报上写明开铡)。另外,还可单独演《杀庙》、《见皇姑》,因为这两折独具特色,很精彩。这样,我们就把这出戏写成《明公断》、《铡美案》、《杀庙》和《见皇姑》四出戏。又如,《乾坤带》(亦名《金水桥》)中《哭殿》一折最精彩,是全剧的精华部分,往往单独演出,我们就把这出戏分裂为《乾坤带》、《哭殿》两出戏。还有一种连台本戏,晋剧中不多,比如《回龙转》,也叫《狸猫换太子》,可演一个星期(七本),算七出或一本都可以。一个剧团(过去叫“一班戏”)能够在一个月内不演重戏属一流剧团,能演三、四十个剧目,也就可以了。下边将我收集到的剧目列出表(不列新编剧目):

打金枝 明公断 算粮登殿

忠保国 乾坤带 卖人鱼

蝴蝶杯 回荆州 桃园恨(大报仇)

六月雪 北天门(四郎探母) 南天门(走雪山)

反徐州(串龙珠) 火焰驹 薛刚反唐

劈山救母 石佛口 三关排宴

潘扬颂(审潘洪) 傅杨记 余塘关

斩赵王 战盘河 碧游宫

万花船 万福衣 炮烙柱

困雪山 玉虎坠 金沙滩

汴梁图 双官诰 白蛇传(连台本戏)

生死牌 大劈棺 大上吊

打登州 东平府 马鞍山

御果园 九龙柱 黄沙岭

游西湖 野猪林 大钉缸

天河配 双罗衫 梵王宫

梅降雪 下河东 白虎鞭

战宛城 九件衣 八件衣

出庆阳(救娘娘) 五雷阵 血手印

宁武关 九江口 斩单通

访白袍 凤仪亭 灯棚会

女中孝 渭水河 法门寺

玉堂春(审苏三) 男起解 女起解

雁塔寺 下南唐 打郑恩

虹霓关 凤台关 牧羊圈

坐楼杀惜 取成都 战长沙

辕门斩子 杀狗劝妇 斩黄袍

三娘教子 春秋配 河汾湾

桑园会 武家坡 二堂献杯

二堂拾子 过五关 古城会

黄逼宫 赤桑镇 双吊孝

捉放曹 徐母骂曹 击鼓骂曹

通州案(杀子报) 走麦城 斩车胄

华容道 斩颜良 辕门射戟

白门楼 十王府 三搜府

调寇准 献地图 讨荆州

卧龙调丧 牧虎关 单刀赴会

祝家庄 大名府 打銮架

梦鸳鸯 破洪州 女中贤

见皇姑 赤桑镇 鸡架山

空城计 清风亭 取高平

化金钗 沙陀关 夺阿斗

藏舟 小宴 洞房

赐环 醉写 水淹七军

盗玉杯 铁公鸡 白水滩

断桥 捡柴 打焦赞

杀府 走边 八蜡庙

小放牛 双锁山 淤泥河

下水牢 太平桥 百花赠剑

三疑记 未央宫 追韩信

日月图 富贵图 别窑

庆顶珠(打渔杀家)芦花记 断桥

杀庙 泗水关 天水关

哭灵 赶斋 挂画

骂鸡 骂殿 五台山

定军山 三世修 云寿庵

卖水 三上轿 天台山

麒麟山 草桥关 骂阎罗

审土地 盗灵芝 三击掌

哭殿 剜蔓菁 偷鸡

平方腊 烈火旗 反西凉

楼台会 柜中缘 拷红

游龙戏凤 十字坡 拾万金

芦花荡 战马超 取巴州

走雪山 二度梅 彩楼配

审判官 三岔口 回龙传(连台本戏)

李陵碑 八义图 东宫扫雪

蜈蚣岭 斩郑文 错中错

双头驴 换花 跑城

碰宫门 灯棚杀驿 打神告庙

黄鹤楼 清忠谱 取洛阳

匕首剑(刺秦王)鱼藏剑(刺王僚) 压发

清风寨 杀四门 翠屏山

三对面 卷席筒 状元打更

寇准背靴 马前泼水 拜塔

有的剧目,往往有不同的名称,一来是地区不同产生的,二来是剧团为吸引观众故意把一出戏叫不同的名称。比如,《打金枝》据我所知还有《满床笏》、《拜寿图》两种叫法;《忠保国》还有《二进宫》、《打宫门》两种叫法;《算粮登殿》还有叫《红鬓烈马》、《回龙阁》、《王宝钏和薛平贵》,这些同剧异名,文中一般未作标注。我的短文,只是一得之见、挂一漏万,由于见识、水平有所限,错误之处肯定有的,还请知情者、专家不吝赐教。

晋剧八字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