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子女八字看对父母的态度

2016年,《欢乐颂》爆火网络,蒋欣饰演的樊胜美一角随之走红,而与之同时登上银幕的还有“原生家庭”一词。剧中的樊胜美出生贫寒被称为“胡同公主”,虽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却深深受家庭拖累,赚来的钱都被反哺给家庭;在生活上,她将贫穷与虚荣展现得淋漓尽致,哪怕生活窘迫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去买单消费,为维持面子将购物卡套现金,对公司的种种便宜也都不放过,为此被人称为“捞女”;在感情上,她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心只想找个金龟婿,但富二代、小老板都嫌弃她……
平心而论,樊胜美在剧中是个很可怜的角色,一方面她的观念、行为令人生不出亲近之心,但另一方面结合她的家庭背景去看却让人忍不住去同情、怜悯她。樊胜美有家庭有亲人但依旧活得很孤单很无助,即使她以为走得很远很远就可以摆脱掉父母,但终其一生都被笼罩在家庭的阴影里。
樊胜美的形象何尝不是现代诸多青年的写照,网络上屡屡曝光凤凰男、普信男、妈宝男、伏弟魔等等热词,为何他们被大众敬而远之?不外乎是他们身上原生家庭的印痕太厚太深。原生家庭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它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持续而深远,不只是物质财富的传续,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生存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的延续。

德国心理治疗家海灵格说过:爱只是一颗种子,它远远改变不了土壤。
原生家庭便是如此,潜移默化间便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有着自己的良知运作方法,也就是所谓的道德观念,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良知在16岁之后会基本定型并趋于稳定的状态,而这段时间恰恰是家庭教育时期,这也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个人道德观念都是为原生家庭所塑造。中国历来有家风传承,以诗书传家,忠厚教人,教出来的子弟也多有俊杰贤才,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个人赋予良知的正面典例。但如果原生家庭充斥负面情绪以及消极观念也会传递给下一代,例如夫妻不和,孩子会变得懦弱、自卑、暴躁易怒;父母吝啬或者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孩子多会节省甚至贪小便宜。
虽然很多时候“原生家庭”一词都与负面新闻捆绑在一起,但其实它是一个中性词。我们每个人出生成长的环境都可以称为原生家庭,文化不同、标准不一,原生家庭的本质是一个状态一种环境,而非错误的根源。有人习惯将无能与失败归咎给原生家庭,这只不过是因为他不敢承担失败而做出的逃避。

谁都想出生在完美家庭,但我们选择不了父母。与其去埋怨、指责原生家庭,不如回过头去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家庭前行。毕竟,决定你未来的不是原生家庭,而应当是你如何去定义原生家庭为你带来的影响。
01.接受事实
大部分人都有过逃避家庭出生的经历,譬如虚构父母工作、拒绝父母探望等等。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行为呢?因为怕丢脸。家庭的贫寒会使得孩子自卑,在别人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
想要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首要的做法是应当学会接纳。无论贫穷或富裕,你的未来道路始终要自己去走,相比起埋怨、逃避,将错因归结为父母,不如放下怨怼,舍弃无谓的愤懑,收拾好心情,去走好以后的路。
02.保持界限
家庭是精神的家园,个体都有浓厚的情感依赖,但也正是这一点往往会成为前进的桎梏。有的人过分依恋父母,失去主见,成为了“妈宝男”;有的人被父母打感情牌,成家后给弟弟买车买房,成了“扶弟魔”。这些人都在情感中丧失判断力,失去了界限意识。
孝顺尊重父母是中华美德,值得褒奖;但我们始终是独立的个体而非家庭的衍生,应当有自己的观念理想与生活追求。在对待原生家庭的态度上,我们要保持“创造者”的姿态,在顺从父母需求之余保持自我意识,在尽到义务之后追求理想生活。

写在最后:
网络上不乏原生家庭的悲观论调,似乎只要家庭一定命运就再无转圜的余地,这与封建时代的“八字”、“阶级”等论调又有何区分?如果你在理念上去屈从认同这类观点,那可就是掉入无底深坑了。我认为,原生家庭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以原生家庭为借口去拒绝上进与成长。即使我们出身贫寒,但只要心态积极,也一样可以擦擦耀眼的火光!
上海心理咨询-好的心理医生-上海乐天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