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理精解常鹤鸣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为修行人指示修行法要,“为学”与“为道”是二个不同方向。在此之前,世人对世间学问和出世间学问不作分别,以为是同一种学问,只是科目不同,正像数学物理。既然是同样的学问,都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增加知识,假以时日,必获成功。但老子在此明确宣说修行真理,告诉修行人出世间学问与世间学问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出世间学问是玄览觉照,无需记忆、分类,是去知识化的。
世人想成为一个修行人,必须接受一种完全不同的修学方法,这种方法从未听说过。这句经文似乎是对于刚入中士道的修行人而言,因为他们马上要进入修道的第二个阶段。下士道不讲这样高深的内容。进入中士道,他们将来可能就是以修道为毕生使命,把修道的觉悟用于解脱自我,并用于开导世人。
第一段: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二段: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段: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教化天下】
此章继续宣说上章的内省思想。此章经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经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宣说,“为学”和“为道”是二条相反的道路,切莫混为一条道路,原理不同,修法不同,目的不同。为学是增加谋生的知识,为道是为了解脱和心灵的休息。“为学”是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为道”是“虚其心,实其腹”,六根不攀缘六尘,心不外驰,欲望减损,妙心日益。此二句经文十分透骨,肯定是回答弟子的疑问。
“有”代表存在,“无”代表不存在,即对存在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意味着断灭还是对更本质的存在的领会?世人心智简单的把对存在的否定认为是断灭,但圣人知道是体会一种更本质的存在。因此对存在的否定面前,世人很恐慌,圣人很淡定,去知识化也是如此。去知识化表面看非常荒唐,因此老子细细讲述“去知识化”本身就是一种更本质的新知识。在老子的语言中,把它称为“不言之教”。《道德经》一直在宣说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
“常使民无知无欲,夫使智者不敢为也”(3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5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10章)
“悠兮,其贵言”。(17章)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20章),
“希言自然”。(23章)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3章)
“不出户,知天下”。(47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81章)
不言之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的重要内容,不理解不言之教就无法理解无为思想。今天的学人对无为似乎很熟悉,但真正理解无为的寥寥无几。文明学家、历史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告诉我们,语言是伟大的发明,语言的出现代表人类的进化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自从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以来,文化精英总是暗暗的问:人类还在进化中吗?下一个进化的高峰是什么?是体型的变化还是什么变化作为显著特征?达尔文时代,普通人以为只有人类有语言,动物没有语言。但今天的动物学家不再坚持这样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易经》)。母鹤在山阴鸣叫,呼唤自己的孩子,幼鹤听到,马上回应母鹤,显然古代智者早就认为动物也有语言。现在人们不仅知道神经系统较发达的动物有语言,像鱼类这类神经系统不太发达的动物也有语言。海豚会发出不同声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向同伴传递不同的信息。
语言在信息交流中如此重要,为什么老子提出“不言之教”?是要人类退化到低等动物的状态吗?不是,老子把不言之教视为人类的一种智慧进化。语言交流的内容属于低等智慧,不属于高等智慧。要理解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不是语言能够做到的,而是非语言的玄照才能实现。语言是反映差别性的(二),而宇宙和生命最深刻的本质是“一”,即无差别性。
感觉器官和语言都服务于差别性的认知,不能服务无差别性的玄照。艺术的美是人能够体会的,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很难回答。老子显然知道艺术的本质是对无差别性的玄照,在无差别中领会“一”(浑然一体),这就是艺术。
艺术符合去语言化的特征,这是不难理解的。对道的玄照是更高级的去语言化,去发现远远高于艺术的真相,即生命的不生不灭的真相。理解了艺术的去语言化,也就对老子的不言之教肃然起敬了。
老子和庄子对语言的伟大价值并不否认,他们否认的是对语言功能的无限放大。二位大宗师在玄照中实证了语言的边际,但世人并不知道这个边际,认为语言是万能的,可以表达心中的任何体验。禅的价值就是对语言的超越,禅是无国界的,可以被世界各种文化的精英所理解和欣赏。
语言很容易被人工智能破解,因为语言的算法并不复杂。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文化精英更为理解语言的性质和边界,语言是有逻辑的,人工智能就是运用语言的逻辑。但阿尔法狗不能理解禅,因为禅没有语言,这样现代人就可以理解不言之教多么宝贵。
《楞严经》说:“诸可还者,皆非是汝。不可还者,非汝是谁?”这是一个最精确的人的本质的定义。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的都不是人的本质,只有人工智能不能代替的才是人的本质。“还”就是归还、代替。古代证悟者对人的本质的定义是令人吃惊的,早就理解人的绝大部分功能都可以被代替,只有不可代替的才是人的本质。
这是一个伟大的定义。不言之教是不可代替的,所以是最珍贵的。老子和庄子二位大宗师知道语言的缺陷,所以绝不指望用语言来代替对道的玄照。唐朝的寒山大士留下了三百多首禅意诗,看似白话,其实内涵玄奥,几乎无法读懂。一个不懂禅的翻译家会对禅师的解读目瞪口呆:“是这个意思吗?”
“为学日益”是一种学习方法,“为道日损”是另一种学习方法,甚至我们不能把后者称为学习,我们没有语言来说明这是怎样的方法,最多只能说悟、玄览、玄鉴、觉照、玄照、明、般若、如来藏性、妙如来藏、圆照清净觉相,语言枯竭了。“悟”是总名,心+吾=悟,悟就是认识你自己。后世禅宗大师把语言比喻为手指,道比喻为月亮,所有的语言都只是手指,即指示器,指向那里还要参禅者自己领会。这就是不言之教。
王弼注:“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世人为了增大自己的外在能力,就不断增益学习内容。俗谛的为学就是把世界分别的越来越细,知识也就越来越多,也代表世人越来越成功。Science最初翻译为格致,又被称为赛先生,最后日本人翻译为科学。科举时代分科考试,科学是越分越细的学问。河上公注:“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意即学习世俗为政的知识,为名利服务。日益指知识愈多,情欲愈甚,伪装愈多。
但这里还包含一层意思,即“日益”是“益之而损”,俗谛是日益,真谛是日损,世人不知道,以为自己是日益。灌园老人回应子贡:“有机械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与胸中,则纯白不备。”灌园老人为了自己的纯白之心不失去,宁可吃力的用老办法灌园,也不采用最新发明的高效的桔槔提水工具。“为学日益”的背后是纯朴性的丧失,哪个损失更大?第42章说“益之而损,损之而益”显然与这里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一气相同。
“为学日益”的潜台词就是“为学日损”,“为道日损”的潜台词是“为道日益。”一面镜子,正面看是日益,反过来看是日损。一面是真谛,一面是俗谛。“少则得,多则惑”(22章),王弼注:“自然之道亦如树也,转多转远其根,转少转得其本。多则远其真,故曰惑也。少则得其本,故曰得也。”转就是更加,得是得本,惑是惑真。日益是多,就会惑真。日损是少,就会得本。
第二段经文: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重复一句“为道日损”更好理解,《道德经》有很多重复句,更显层次和递进。老子用“为学日益”一句来对比“为道日益”的光明道,第二段经文则详释“为道日损”的修法。“为道日损”首先是欲望日损,第二是语言日损,第三是念头日损,第四是有为日损。
有为日损,必然归结为无为。什么是日损呢?庄子《达生篇》说了一个佝偻承蜩的故事,说孔子出游楚国,看见一个佝偻老者在捕蝉。这是一种古老的竹竿粘蝉翼的办法,后世失传了。
佝偻老者手臂一伸就粘到一个,从不失手,孔子看得发呆了。孔子问:“子窍乎,有道邪?”老者答:“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二丸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捕蝉也有道,开始五六个月训练竹竿顶二个圆球而不坠落,这样捕蝉失手很少。再训练顶三个圆球而不坠落,这样捕蝉失手只有十分之一。最后顶五个圆球而不坠落,我捕蝉就像手去拿来一样。我这个身体,就像钉在地上的木桩,我的手臂,就像枯树之枝,纹丝不动。最后佝偻老者说:“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我的心什么都不想,即使整个天下拿来交换蝉的翅膀,我也不会动心,这样捕蝉怎么会失手呢?孔子听完,回头对弟子说:“用之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为道日损”就是像佝偻丈人把整个天下都忘记,然后集中到蝉翼,蝉就到手了。蝉就是道,捕蝉就是为道。世间捕蝉都知道忘记整个世界,才有收获,为道不是如此吗?这就是“少则得,多则惑。”
“损之又损”是第二步,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一步是忘记整个世界,凝神于一个目标。第二步是把这个目标再次忘记,损之又损。忘记世界,忘记目标,然后出现更高的目标,这就是出世间的目标。蝉翼是世间的目标,道是出世间的目标。只有忘记世间目标才能领会出世间目标,这是物我双忘。
世人听到忘记世界就感到恐惧,但有蝉翼这个世间目标还可以接受。现在要求忘记蝉翼这个世间目标,就感到更大的恐惧了,但老子知道更大的目标出现了。世界代表欲望,只有忘记欲望,人才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实现更大的目标。不仅要忘记欲望,还要忘记语言;不仅要忘记语言,还要忘记念头;不仅要忘记念头,还要忘记一切有为之相,损之又损,道才会呈现在玄照之中。入闻性之流,再入觉性之流,再入空性之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损之又损”这是双遣句法。双遣句法在《道德经》和佛经中经常出现,如“玄之又玄”(2章)、“知足之足”(46章)“精之又精”(庄子·秋水),表示遣除俗谛,再遣除真谛。《楞严经》说“真妄同二妄”,世人的妄是妄,世人的真亦是妄。世人俗谛是俗谛,世人的真谛依然是俗谛。
只有圣人的真谛才是真谛。一损世人的俗谛,再损世人的真谛,才能开显圣人的真谛。世人的俗谛是名利,世人的真谛是下德,行德而不忘其德。“损之又损”得到的才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是无为之德,所以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8章)。这就是“以至于无为”,这是第三步。
经文: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第四步。“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力无限,广大无边。王弼注:“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一个中医有一百味中药,他不会把一百味中药熬制好。一旦熬制好,这只能治一种病,如果没有熬制好,则可以治多种病。有为就是把中药熬制好,无为就是让中药保持潜力状态,等待病人的出现,不同病症配以不同的方药。
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是第37章所宣说,只有宣说了“无为无不为”的果地法则,无为法则才算全部开显。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是整部《道德经》的根本教理,《帛书老子校注》作者高明认为“无为无不为”不是老子的根本教理,因为帛书老子中没有此句经文,这是错会了老子。
第37章帛书本是“道恒无名”,与第32章“道恒无名”同,没有“无为无不为”一句,但第48章“无”下毁损了七个字,正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作者以“无为而无以为”作补)。有因岂能无果,有果岂能无因?世人不能看到因地,只能看到果地,所以老子不得已宣说果地法则,释众人之疑。“躁胜寒”,躁动御寒是有为法则,北极熊长出绒毛御寒才是无为法则,整个动植物界是无为法则,无为法则是进化论的基础,所以达尔文称为“天择”,天择就是无为选择。
如果理解老子的无为法则,观察动植物世界就一目了然,动植物进化史可以看做老子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的最好注解。大脑细胞的供血是多回路的,因为一条血管风险太大,一旦堵塞,大脑就失去了思维能力,多回路供血大为增加了大脑思维能力的存活力。老子玄照身体的藏器、血管、大脑,得出无为无不为法则。老子知道人的身体就是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的最好标本,后世中医都是道家人物继承,因为道家思想的起源与身体的运行机制有关。
高明用“无为而无以为”代替“无为而无不为”(仅仅因为毁损七字,甲本全毁损),依据实在不足。认为老子的真谛在帛书中,那是毁损了老子的精义。
第三段经文: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此句经文才是谜底。第29章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此处再次出现“取天下”,什么是“取天下?”“取天下”就是敬畏天下,“天下神器”,唯有敬畏。无为是最好的敬畏,有为就是亵渎。
王弼注:“动常因也。”注只有四个字,这四个字也是王弼对《道德经》教理的高度浓缩。世人被欲望牵着走,总是与物性相违。什么是违反物性呢?庄子说:“穿牛鼻,钉马蹄,络马头”就是违反物性。“遵循物性,因而不为”就是王弼注的内涵。王弼注“大直若屈”是“随物而直,直不在一”,随物性而直,不是一条直线,这就是大直。“大巧若拙”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王弼一直贯穿遵循物性,因为不为的教理。
河上公注:“取,治也。治天下常当以无事。不当烦劳也。”简单说就是以无为治天下,最后天下一定无比美好,如同躁动御寒不如北极熊身上长出绒毛。释德清注:“是故取天下者,贵乎常以无事也。”取天下最宝贵的是无事,不扰乱天下。“无事,则无欲,而民自正,而天下之心得,则治国如视诸掌,此所以无事足以取天下也。”
无事就意味着没有欲望的介入,万民因此自得其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心所向,治理易如反掌。“取,言得之易也”,取就是“轻取”的意思,如同《春秋》中“取国”(轻易占领一国)之意,无需任何努力就得到了。北极熊无需任何努力就长出了御寒的绒毛,这不是轻易之极吗?后文“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也是轻易之极的意思,前提是“以道莅天下”。无事就是无为,就是“以道莅天下”。
蝉的目标极小,世界(天下)的目标比蝉要大恒河沙倍。捕蝉尚且要忘记整个世界,才得一个小小的蝉。捕整个世界要忘记比整个世界更大的目标,心中不能忘记整个世界,却想“取天下”那是痴心妄想。反观世界,深陷欲望泥淖的世人怎么能“取天下”呢?食色欲望样样不能少,必然捕小小的蝉都不可能。“取天下常以无事”,在老子的玄照中,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可以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天下),但现在的世界是醜陋的,绝非完美的,正是人偏离了无为法则和无为无不为法则之罪过。
“取天下”就是有为,不是无为。无事与有为相反,所以天下纷纷扰扰,没有安宁的日子。有为法则最显著的就是欲望,欲望是破坏无为法则的元凶。“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是老子对欲望的三棒喝。
世人总是以打天下为伟大目标,老子换成“取天下”,改变了内在本质。河上公注“上德”是“上古无名号之君”,不是黄帝尧舜公天下,也不是禹汤文武私天下的有德君王。老子的圣人是道的化身,并不具有人形,具有人形就有人的欲望。换句话说,圣人藏于天,是“纯气之守也”(庄子语),是一股气而已。这股气有慈悲心,这就是“天心”,没有人形,没有欲望。
只有这样的圣人才能“无事取天下。”世人会说,这样一股气有什么意义,人间君王都有人形,因此都有欲望,不可能“无事取天下”。老子不这么看,真正的圣人,暂时也会显示人形,只是显形而已。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自己只是气的显形,本质是气,就可以挣脱人形的束缚。知道这个道理的君王是后备圣人,当然可以恢复自己的气的柔性,摆脱人形带来的欲望,“以无事取天下”。
后备圣人要恢复自己本来的柔性,要培养自己的悲心,只有悲心才是天心,才能恢复气的柔性,实现“纯气之守”的婴儿状态。老子深知身为大患,把真我紧紧束缚,因此看破这个肉质身体,对心灵释放至关重要。只有看破这个身体的人才可以“取天下”,才可以“寄天下”、“托天下”。“无事”就是看破一切有为,包括这个肉质身体,欲望,把天下敬若神器。
经文: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如果没有看破这个肉质身体,必然欲望炽盛,妄想妄为,好像大象闯进瓷器店,把天下打个稀巴烂。河上公注:“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有事治天下则政令繁多,万民不安,最后导致天下大乱。无为可以取得天下,有为则必然失去天下。此章进一步宣说无为法则,无事取天下,有事失天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才可以到达真正的无为道境。及其有事,捕蝉尚不可能,“取天下”更不可及。
此章经文是修道法要,也是治天下的法要,也是治身的法要(河上公语)。忘之又忘,损之又损,还一个美好世界,换一个身心健康的我。天下离本愈来愈远,欲望纹饰愈多,该是返本的时候了。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来宣说“为道”的无上教法。
人世间有二条道路,
一条是“为学”的道路,
就是每天都在增加知识,
实际上是每天都在增加分别。
一条是“为道”的道路,
看上去每天在减少宝贵的“知识”。
实际上是每天都在减少分别,减少欲望。
把分别和欲望减少又减少,
以至于万物混同,毫无分别,
以至于欲望全无,内心清净。
此时无为的妙境就呈现出来,
无为的妙境呈现出来,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的无不为境界如实显现。
世人贪恋天下,
以为天下可以抢夺,
不知道无为无事才是获得天下的唯一途径,
如此可以与天下共享太平。
如果以世人的欲望心想取得天下,
那一定一无所获。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